求爱中的斗鱼激情如火,用曼妙的舞姿拉开爱情的帷幕;刺鱼间的战斗如同冷兵相交的武将,你来我往,大战数百回合;而珠宝鱼爸爸更会每晚巡视鱼缸,将走散的宝宝含到嘴中护送回家……人们总是盲目地相信谚语而不加验证,可怜如此充满智慧的水中生物却给人冷血无情的印象。
波浪中草,淤泥中光,
血脉之中,暗火涌动;
无休无止,无声无息,
本能使然,冥冥之中。
——《鱼》,鲁伯特·布鲁克(Rupert Brooke)
真奇怪,人们总是盲目地相信谚语,哪怕谚语是错的。比如狐狸并不比其他野兽更狡猾,而且比狼或狗要蠢得多;鸽子并不爱好和平。关于鱼的谚语,更是胡说八道:它并非人们说的那样“冷血”,也体会不到“如鱼得水”的快乐。事实上,没有哪种动物会像鱼类这样,非常容易得传染病。我把新逮到的鸟、爬虫或哺乳动物带回家,从来不会给其他家养的动物带来传染病。但是每一条新逮到的鱼,按照惯例,都要先放到一个专门的鱼缸,进行隔离检疫,要不然,不用过多久,鱼缸老住户的鳍上就百分之百会出现可怕的小白斑,那是鱼感染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liis)病的症状。
鱼也不像人们说的那样“冷血”:我对很多动物都非常了解,熟悉它们最私密生活中的举动,熟悉它们战斗中的激情,熟悉它们恋爱中的狂热。但是据我所知,除了野生金丝雀,没有哪种动物的激情能赛过雄性刺鱼、暹罗斗鱼或慈鲷(Cichlid)。没有哪种动物会像刺鱼或斗鱼那样,会因为爱情而判若两人、激情燃烧。纵然是生花妙笔,也无法描绘出恋爱中的雄性刺鱼:体侧是炽热的红色,身体变得玻璃一样透明;背上是彩虹般的蓝绿色,如霓虹灯一般绚丽夺目;眼睛碧绿,宛如两颗翡翠。按照艺术鉴赏的原则,这种颜色搭配很不协调,但在刺鱼身上,却如交响乐一般美妙,因为这首乐曲出自自然之手。
斗鱼身上并不会一直呈现出这么美丽的颜色。这种灰褐色的小鱼习惯收起自己的鳍,不动声色地待在鱼缸的角落。直到另一条不起眼的鱼游过来,双方互相打量一番,才会逐步展示出自身炫目的光彩。红光很快浸透了它们的身体,就像加热而变色的电炉丝一样。鱼鳍也像扇子一样展开,速度是如此之快,人们似乎都能听到“唰”的一声。然后一段激情四射的热舞即将上演,这不是嬉戏之舞,而是最真诚的舞蹈,是关乎一切的生与死之舞。奇特的是,最初很难搞清楚舞蹈的目的,这首爱的序曲究竟是以交配结束呢,还是会迅速演变为一场血战?原来斗鱼识别同类的性别时,不光要用眼睛打量,还要通过对方在这段仪式化的舞蹈中表现出的,与生俱来的反应来判断。
两条素昧平生的斗鱼见面时首先“炫耀”自己,毫无保留地点亮身上的每一块彩斑、鱼鳍上的每一道彩条。在光彩夺目的雄鱼面前,衣着朴素的雌鱼收起鱼鳍,甘拜下风。这时,如果她不愿意交配,就会立即游走。如果她心仪对方,就会扭扭捏捏地游过去,与雄鱼妄自尊大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这时,爱情的仪式拉开帷幕,如果说场面没有雄鱼的战舞那么壮观,但优雅程度足以与其媲美。
当两条雄鱼碰面时,才是一场自我炫耀的真正较量。斗鱼的战舞与爪哇人等印尼民族的仪式性舞蹈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人与鱼的每个动作,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都符合永恒而古老的法则,每个不起眼的动作,都有它深刻的符号意义。人与鱼,有着极为相似的风格,在节制的激情中留有奇特的优雅之美。
这么漂亮精致的动作,一定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这种精美源自一种古代仪式。不过,有一点不易察觉:对于人类而言,这种仪式代代相传,已经有近1 000年的历史;而对于鱼类而言,这是本能活动进化演变的结果,少说也要比人类的仪式古老数百倍。学者对这种仪式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相近物种的类似仪式,结果很说明问题。我们对这些动作进化史的了解,超出对其他本性进化史的了解。
让我们回到正题上来,继续讨论雄性斗鱼的战舞。这种舞蹈就像是荷马史诗中英雄之间的口头征讨,也类似于阿尔卑斯山民间的对骂,即便时至今日,周末的时候,阿尔卑斯山民还经常在村里的酒吧吵架。其目的都是恐吓对手,给自己壮胆。斗鱼的战舞前奏时间很长,具有很强的仪式性,它们还大肆炫耀亮丽的颜色和鱼鳍,在外行看来,这种舞蹈并没有浓烈的火药味儿。因为它们太美了,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凶恶,人们也不愿意承认它们身上英勇无畏的气概,就像人们不愿承认“妩媚”的印尼武士竟然会猎杀人头。但是斗鱼和印尼武士都视死如归,斗鱼之间的战斗往往以其中一方的死亡而告终。准备好厮杀的斗鱼,从发动第一次进攻开始,不消几分钟,它们的鳍就被撕开了数道伤口,再过几分钟,立即分晓。和所有会打斗的鱼一样,斗鱼的攻击手段是“刺剑”,而非嘴咬。斗鱼会把嘴张到最大,牙齿正对前方,然后用尽全身力气,撞向对手的身体。斗鱼的撞击特别有力,在混战中,如果有条鱼不慎撞上鱼缸的玻璃,你可以清楚地听到“砰”的一声。自我展示的舞蹈可以延续几个小时,但是如果进入了战斗阶段,只需要几分钟,败者就将躺在箱底,奄奄一息。
与暹罗斗鱼相比,欧洲刺鱼间的战斗则完全是另一幅场景。在交配季节,刺鱼不仅见到对手或雌鱼时会浑身变红,只要是在自己的窝附近活动,身体都会保持红色。刺鱼最基本的战斗原则是“我的家就是我的城堡”。如果把刺鱼的窝取走,或者把它从已经有窝的鱼缸取出来,放到另一个鱼缸里,它根本连想都不会去想战斗之类的事情,而是会变成了一条丑陋的小鱼。几百年来,暹罗人一直用斗鱼来进行战斗表演,可人们用刺鱼却做不到。只有在刺鱼搭好了窝之后,它们才能够达到充分的性兴奋。因此,只有在同一个大鱼缸里面养着两条雄性刺鱼,并且它们都已经开始搭窝,才能看到两条刺鱼之间真正的战斗。在任何时候,刺鱼战斗的意愿与其距自己窝的距离成正比。在窝里的时候,它就是狂暴的化身,视死如归,会向最强大的敌人发起冲锋,即便是人把手伸了进来,它也不会害怕。如果它在游动中离开了自己的窝,离得越远,它就越气馁。当两条刺鱼争斗起来,几乎可以准确地预测战斗结果:离自己窝比较远的那条会输。靠近窝边,即便是最弱小的雄鱼,也能打败最强大的对手。从一条鱼独占的领土范围大小,可以判断出它的战斗能力。落败的鱼一般会向自己的窝逃去,而胜利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会愤怒地追赶,深入对方的领地。胜利者离家越远,勇气消退得越快,而落败者的勇气则会上升。到了自己的窝周围时,落败者重新振作,掉过头来,愤怒地冲向追击者。一场新的战斗开始了。毫无疑问,之前的胜者将被打败,而新的胜者又反过来开始追击。这种相互追击会来回上演几场,就像钟摆一样摇来摇去,直到在某一点达到平衡。两条鱼的战斗能力在某一条线上势均力敌,这就构成了它们领土的边界线。在很多动物中,都存在这条重要原则,特别是在鸟类中。每个爱鸟的人都见过两只雄性红尾鸲(Redstart)以同样的方式来回追逐。
一旦两条刺鱼处在边境线上相遇,双方都不愿发起攻击。它们会采取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发出威胁:它们不停地头朝下倒立,一遍又一遍,就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威廉老爹。与此同时,它们把身体较宽的一侧朝向对方,还把腹鳍竖起来威胁对手。不过,它们看起来又像是在对着缸底“啄食”。实际上,通常在筑巢时,才会用到这种倒立的动作,对峙时采取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仪式化的表现。如果动物的其他冲动抑制了某种本能的反应,它会采取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本能行为进行发泄。在这种情况下,刺鱼一般不太敢发起攻击,而是通过筑巢行为来发泄。不论从生理学观点,还是从心理学观点,这类现象都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较行为学(Ethology)称之为“替代行为”。
和斗鱼不同,刺鱼不会浪费时间在战前的威胁上,它们会在战斗之后或战斗的间隙耀武扬威一下,这似乎表明它们并不想血战到底,但从他们战斗的手段看,情况却恰恰相反。你一剑,我一剑,两条鱼的动作如此之快,令观察者眼花缭乱。那根看上去如利器般的巨大腹鳍,事实上却不是刺鱼的主战武器。在关于鱼缸的古文献中,人们总喜欢说刺鱼很善于利用腹鳍将对手穿透,令其死在缸底。显然这些人没有尝试去“刺透”刺鱼,因为即便是一条死掉的刺鱼,用最锋利的解剖刀去切它,没等你刺穿它坚韧的皮肤,它就已经滑掉了,哪怕你切的部位并没有骨质的鳞片保护。把一条死刺鱼放在柔软的平台上,这样肯定要比在水里更稳固,然后尝试用锋利的针去刺穿它。你会惊讶地发现,要用非常大的力气才能刺穿刺鱼坚韧的外皮,所以,刺鱼之间的战斗很少会导致重伤,与斗鱼间的战斗相比,简直是毫发难损。当然,因为鱼缸空间有限,一条强壮的刺鱼可能会把弱小的刺鱼纠缠致死。在类似情形下,兔子或斑鸠的争斗也差不多。
刺鱼和斗鱼在战斗和恋爱时的表现都大不相同,但是作为父母,他们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两种鱼类,都是由雄鱼负责筑巢、照顾孩子,而非雌鱼。只有给未来的孩子做好摇篮之后,将来的父亲才会开始考虑恋爱。接下来共同点消失了,两种鱼出现分化。刺鱼的摇篮是在“地板”下面,而斗鱼的摇篮是在“天花板”上:也就是说前者会在缸底挖出一个浅坑,而后者把窝搭在水面上。窝的材料也不一样,刺鱼使用植物的茎叶和独特、发粘的肾脏分泌物,斗鱼使用空气和唾液。斗鱼及其近亲鱼类用一小堆泡沫构筑空中楼阁,泡沫粘在一起,一部分还会露出水面。泡泡的外层是一种坚韧的唾液,抗压性能很好。一旦开始筑巢,雄鱼就会绽放出最夺目的色彩,而且当雌鱼靠近时,颜色会更深、更亮。雄鱼会闪电般地冲向雌鱼,浑身发光。如果雌鱼准备接受它,棕色的皮肤上就会浮现出独特的浅灰色竖条图案。它会把鳍收起来,游向雄鱼。而雄鱼会激动得发抖,把所有的鳍展到最大,调整姿势,将身体最夺目、最宽阔的一面对准新娘。然后它曼妙地一跃,开始向窝的方向游去。一眼就能看出,雄鱼在用这个姿势召唤雌鱼。雄鱼扭动身体,摇摆尾鳍,不是为了提高速度,而是为了充分展现其美丽的肤色。它用动作告诉雌鱼:“我向前游,快跟上我!”它慢慢悠悠地向前游,频频回头看看跟在后面的雌鱼。雌鱼扭扭捏捏的,很害羞,不肯跟得太紧。
就这样,雌鱼被引诱到泡泡窝下面,开始了精彩的爱情游戏,那优雅感好似在跳舒缓庄重的小步舞,又好像巴厘岛寺庙的祭神舞。按照古老的法则,在这场舞蹈中,雄鱼必须把自己最美丽的侧面展示给雌鱼,而雌鱼必须与雄鱼保持垂直。雌鱼绝对不可以去看雄鱼的侧面,一眼都不行,不然它会立即勃然大怒,变得毫无骑士风度。因为在鱼类以及很多物种里,侧对着对方,是挑衅的表现,会立即令每一个雄性的态度发生180度转变:最炙热的爱情变成了深恶痛绝。到了巢穴附近,雄鱼会一圈又一圈地绕着雌鱼游动,而雌鱼也不停地调整姿势,把头对准雄鱼;就这样,爱之舞越来越紧凑,并一直处在巢穴正下方。雄鱼的颜色越来越亮丽,动作越来越狂野,两者间的圆圈越来越小,直到两个身体相互接触。这时,雄鱼突然把身体紧紧绕在雌鱼身上,轻轻地把雌鱼扳平,随着身体的抖动,两条鱼完成了传宗接代的大事。卵子和精子几乎同时被排出。
雌鱼这时会像变僵了一样持续几秒钟,而雄鱼则立即开始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保护鱼卵。微小、透明的鱼卵要比水重好多,此刻正在缓慢地向水底沉去,雌鱼产卵时,雄鱼头朝下,下沉的鱼卵肯定会从雄鱼的头前经过,引起雄鱼的注意。雄鱼轻轻地放开雌鱼,向下游动,追赶鱼卵,并把鱼卵逐个含到自己嘴里。然后它会向上游,把鱼卵吐到窝里。这时奇迹出现了,鱼卵不会再向下沉,而是浮在那里。为什么鱼卵的密度会突然发生这么神奇的变化呢?这是因为雄鱼把鱼卵含在嘴里的时候,用唾液把每个鱼卵都裹了起来,而唾液具有一定的浮力。雄鱼的动作一定要快,因为透明的小圆珠一旦掉到了泥里,可就不好找了。此外,如果它多耽误一秒钟,雌鱼就会从恍惚中缓过神来,也会追着鱼卵游,并把鱼卵吞到嘴里。从表面上看,雌鱼的行为好像和雄鱼的行为一样在保护鱼卵。但是,你不会看到雌鱼把鱼卵安置到窝里,因为这些鱼卵已经成为它们的腹中餐了。所以,雄鱼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动作麻利些,它也知道为什么在经过10~20次交配后不能再让雌鱼靠近窝边了,因为所有的鱼卵都已经被安全地放在气泡中了。
慈鲷科的鱼美丽而勇敢,它们的家庭生活比斗鱼高级很多。雄性和雌性慈鲷会同时照顾小鱼,而小鱼也会形影不离地跟着父母,就像小鸡跟着母鸡一样。我们发现,在生物不断进化的等级上,慈鲷身上最先体现出了一种美德(在我们人类看来):即便是在完成繁殖之后,雄性和雌性之间仍然维持着密切的婚姻关系。一对慈鲷不仅在小鱼需要照顾的期间会维持这种关系,之后还会一直保持下去,这是我们所看重的。当父母双方同时照顾幼子时,即便雄性和雌性之间并不一定存在感情,我们也往往称这种关系为“婚姻”。但慈鲷夫妻之间的确存在这种感情。
通过实验可以客观地评估一只动物是否真的认识它的配偶:用另一只同性的动物取代它的配偶,并且这只替代品也要处在生殖周期的同一阶段。假如一对鸟刚开始筑巢,我们把其中的雌鸟替换为已经处于抚养幼雏阶段的雌鸟,它的心理和生理阶段皆与原先不同。即使雄鸟对替身怀有敌意,我们也分不清楚是雄鸟发现自己的妻子被调包了,还是它仅仅因为雌鸟的行为“不对劲”而恼怒。慈鲷是唯一维持“婚姻终身制”的鱼类,我很想搞清楚它们在实验中会有怎样的表现。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有处于完全相同繁殖阶段的两对慈鲷。在1941年,我很幸运地得到一对华丽的慈鲷:细点德州豹(Herichthys Cyanoguttatus),刚好满足这个条件。它们的拉丁语名字,如果逐字翻译出来,意思是“蓝点英雄鱼”,与外形十分贴切。鱼身通体黑色,深蓝色的亮点构成了精致的马赛克图案,当面对最强大的敌人时,一对正在抚养孩子的“蓝点英雄鱼”也会展现其英雄气概,没有辜负它们的名字。我刚刚得到5条慈鲷时,它们身上既没有蓝点,也未显露出英雄气概。我把它们放在一个朝阳的大鱼缸里,经历了几周的集中喂养之后,它们长得很快。有一天,两条最大的鱼当中,有一条身上出现了婚色。它占据了鱼缸左前方的下角,打了一个很深的洞做窝,并开始精心处理一块光滑的大石头。它把上面的海藻和其他沉积物都清理掉,为雌鱼产卵做准备。其他4条鱼则焦虑地缩在一起,待在鱼缸右后方的上角。不过,到了第二天早上,其中有一条比较小的鱼也穿上了“节日盛装”:黑色的胸部,没有蓝点,这显示出它是一条雌鱼。雄鱼直接过来把这条雌鱼带回了家,方式和前文描述的斗鱼类似。
这对夫妻占据了那个角落,勇敢地捍卫自己的窝。对于剩下的3条鱼,这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因为它们总是被那对夫妻赶来赶去,片刻不得安宁。过了几天,第二大的那条雄鱼也鼓足了勇气,占领了相反的一个角落。现在两条雄鱼各据一方,就像是分别处在两座城堡的骑士。边境线更靠近第二条雄鱼的城堡,我给你解释一下就明白了:单身的那位雄性势单力薄,敌不过齐心协力的夫妻,所以领土面积也就小一些。我们姑且把孤单的雄性称为男二号,他一次又一次离开城堡出征,试图诱拐邻居的妻子。但它一次次无功而返,得到的只有挫败感。每一次它都把自己华丽的体侧展示给雌鱼,可是雌鱼却毫不领情,径直对着男二号毫无防护的体侧撞上去。连续几天,情况都是这样。之后第二条雌鱼穿上了婚衣,它和男二号似乎马上就会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可是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结局。相反,刚成熟的雌鱼对男二号视而不见,而男二号也完全忽略了女二号的存在。女二号一次又一次地主动和男一号套近乎。每次男一号回家时,女二号都会跟在后面,好像是男一号要带它回家似的。每当男一号从家里出来,又往回游时,它都会“认为”男一号在引诱它一起回家。男一号的妻子对形势的理解很透彻,因为它每次都会愤怒地攻击入侵者,而它丈夫并不会很热心地参与此事。男、女二号都视对方为不存在,它们眼里只有已经过上幸福婚姻生活的异性,可是男、女一号却对它们没有兴趣。
这种情况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不过后来我进行了干预,我把男、女二号放到了另一个同样的鱼缸。离开了各自单相思的对象后,这两条鱼很快就惺惺相惜,结为夫妻。过了几天,这两对鱼几乎同时产卵。这时,我完全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两对相同的慈鲷,处于完全相同的生殖阶段。因为当时这种鱼还比较稀少,我很重视它们的繁殖,所以直到两对夫妻的孩子都长大了,我才开始进行实验,这样即便父母的婚姻彻底破裂了,小鱼也能够独立生活。
这时我调换了雌鱼。结果不是很确切,无法准确地判断雄鱼是否认识自己的配偶。很多人认为,我对实验的解释过于大胆,这的确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据。女一号来了之后,男二号立即接受了它。不过,在我看来,它并非不知道雌鱼已经被调换了,男二号“换岗”时的动作,还有和新妻子见面时的动作,都更富激情。而雌鱼立即默认了雄鱼的身份,顺从地开始扮演自己的角色。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在这个阶段,雌鱼忙着照顾孩子,对雄鱼没有丝毫兴趣。
在另一个鱼缸里,我把女二号放到了男一号和它的孩子身边,但事态的发展大相径庭。在这边,雌鱼也只关心孩子,它因为环境变化而沮丧,立即游到幼鱼群中,急切地把幼鱼都召唤到自己身旁。这和女一号的行为一模一样。但两条雄鱼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二号欣然接受新来的女性,并用友好的仪式欢迎它的到来,而男一号对替换后的雌鱼充满怀疑,小心地守护着自己的孩子,不肯让女二号替它照顾孩子,不一会儿,雄鱼就发起攻击,愤怒地撞了它一下。几片银色的鱼鳞立刻落下,就像舞动的阳光。我不得不马上介入,拯救雌鱼,不然它肯定会被撞死。
这是怎么回事呢?男二号得到了“更漂亮”的雌鱼、它之前孜孜以求的雌鱼,对交换结果很满意,可是男一号的妻子被换成了之前它拒绝的雌鱼,它有理由愤怒,而且它对女二号的攻击比此前它的妻子在场时更激烈。我确信,得到了更漂亮妻子的男二号,肯定也意识到了其间的差异。
对于观察者而言,相比鱼类的性行为,更有趣的是它们抚养后代的方法。只要你看到过鱼爸爸鱼妈妈操劳的样子,肯定不会忘记那些场景:它们不断地把淡水扇向鱼卵或躺在窝中的幼鱼;它们像军人一样严谨地执行换岗仪式;等到小鱼会游泳了,父母带着它们小心地在水中穿行。最动人的场景是晚上,父母要照顾鱼宝宝睡觉。从鱼宝宝会游泳开始,一直到它们好几周大,每天傍晚,父母都会把它们带回窝里。鱼妈妈会待在窝上方,摆动自己的鳍来发出信号,把宝宝们召集到一起。
在所有的慈鲷中,珠宝鱼(Hemichromis Bimaculatus)是数得上的大美人,它们抚养后代的行为最为典型。我想鲁伯特·布鲁克的诗句,描写的就是珠宝鱼吧:
玫瑰之心的暗红,
无星天空的蓝光,
眼眸背后的金黄,
黯淡的紫色,朦胧的绿,
黑暗与光明之间,无尽的色彩。
珠宝鱼暗红色的背鳍上有闪闪发亮的蓝色斑点。在招呼宝宝睡觉时,珠宝鱼妈妈身上的这些斑点有独特的用途。它快速地上下扇动背鳍,上面的珠宝光芒闪烁。看到信号后,宝宝就会聚到母亲身下,乖乖地钻到窝里休息。与此同时,鱼爸爸会对整个鱼缸进行巡视,寻找走散的宝宝。它不会哄宝宝回家,而是直接把它们吸到自己宽敞的嘴里,回到窝边,再把它们吐出来。鱼宝宝立即就会沉到窝底,躺在那里。这是因为小鱼身上有一种奇妙的条件反射:睡觉时,小慈鲷的气囊会紧紧收缩起来,这样小鱼比水还要沉,就会石头一样躺在窝里,如同他们小时候气囊还没有充气时那样。一旦鱼爸爸把宝宝含到嘴里,宝宝也会出现这种“变重”反应。如果没有这种反射机制,鱼爸爸几乎没办法在傍晚时把宝宝们都带回家。
有一次,一条珠宝鱼在运送孩子回家时,做出了十分惊人的举动,刚巧被我看到。那天已经比较晚了,我才来到实验室。天都黑了,我匆忙地给几条鱼喂食,它们都饿了一天了。其中有一对珠宝鱼夫妇,它们正在照顾孩子。走近鱼缸时,我看到几乎所有的鱼宝宝都已经回到窝里,鱼妈妈在窝上面徘徊。我把切成段的蚯蚓丢进鱼缸,但它不肯离开宝宝过来吃东西。而鱼爸爸正激动地跑前跑后,寻找走散的小鱼,它开了小差,盯上了一段蚯蚓尾巴(不知道为什么,所有吃虫子的动物都喜欢吃尾巴,不喜欢吃头)。鱼爸爸游了上来,咬住了这截蚯蚓尾巴,但是因为这段蚯蚓太大了,他吞不下去。正在它满嘴大嚼的时候,看到一个鱼宝宝从旁边游过;它马上冲过去,把宝宝含到满是食物的嘴里。这真是个非常刺激的时刻。鱼爸爸嘴里有两种不同的东西,一种要到胃里去,而另外一种要到窝里去。它该怎么办呢?坦率地讲,当时我并不担心小珠宝鱼的生命。但后来发生的事情真的很奇妙!鱼爸爸嘴里鼓囊囊的,待在那里不动弹,也不咀嚼。这可是我头一次看到鱼在思考问题!这是多么不平凡的一件事,一条鱼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但却采取了和人类一样的行为:也就是说,它停了下来,没办法动弹,不能往前走也不能往后退。一连好几秒,鱼爸爸待在那里一动不动,旁边的人几乎可以体会到它的心理活动。鱼爸爸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案很好,让人不得不赞叹。它把嘴里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蚯蚓段往水底沉,而鱼宝宝因为“变重”反应,也往下沉。之后鱼爸爸坚决地转向蚯蚓段,一边饱餐一顿,一边用心关注着乖乖躺在缸底的鱼宝宝。饱餐之后,又把宝宝含到嘴里,带回了家。
有几个学生也目睹了这一场景,他们都同时鼓起掌来。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