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的诗歌【47】
形而上反抗虽然拒绝肯定并限于绝对否定,但是一味追求表现。如果说它急于激赏现有的东西而放弃质疑一部分现实,那它迟早不得不会这么做的。在两者之间,伊凡·卡拉玛佐夫代表了听天由命,不过是从受苦的意义上来讲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反抗诗歌不断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文学与权力意志,非理性与合理性,绝望的梦想与无情的行动。最末一次,这类诗人,尤其超现实主义者,向我们阐明从表现到行为的途径,粗枝大叶得骇人听闻。
霍桑【48】论及麦尔梅尔【49】时大概写道,他不信教,却不善于依仗不信教。同样,关于向天冲锋陷阵的诗人们,可以说他们虽想推翻一切,却同时宣示对某种秩序的绝望怀念。他们渴望通过一种极端的矛盾从无理性中抽出理性,并使非理性成为一种方法。他们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继承者,硬要诗歌成为典范,声称最撕心裂肺的诗歌中找到真正的生活。他们把亵渎神圣化,把诗歌转化为体验和行为手段。确实直到他们,那些声称对事件对世人要有所作为的人们,至少在西方,以理性规范的名义已经尽力了。兰波之后的超现实主义则相反,企图在谵妄和颠覆中找到一种有建树的规律。兰波通过作品,仅仅通过作品,指明道路,以雷电闪光的方式让雷雨来泄露道路的边缘。超现实主义挖掘这条道路,为非理性反抗的实用理论作出最终而张扬的表述,就在相同的时期,反抗的思想通过另一条道路建立了对绝对理性的崇拜。不管怎样,洛特雷阿蒙和兰波,作为超现实主义启示者,告诉我们通过哪些表现非理性的欲望可以把反抗者引到最为破坏自由的行为形式上来。
注释
【47】节译自《反抗者》,其中《洛特雷阿蒙》曾单独发表于《南方手册》第307号(1951)。
【48】纳·霍桑(1814—1864),美国小说家。
【49】赫尔曼·麦尔梅尔(1819—1891),美国诗人和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