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兵法是一种技能,我更愿意把它当做武士所掌握的一门艺术。作为一名领兵打仗的将领,要想克敌制胜,必须先对队伍的行动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做出正确决策的先提条件则是熟悉战场上的兵法。主将固然要精通兵法,自不必说。要想作一名好的部将,能够严格遵守主将的派遣,很好的理解主将的用兵策略,也需要深谙兵法。如今,熟悉“兵法之道“的武士就已经很少了,更不用说能达到这种境界了。
所谓道,就是做事的最高法则。世间的道有很多:佛道,讲如何超生,通向彼岸;儒道,讲如何在人间为人处世;行医有医道,唱戏有戏方,品茶有茶道,拉弓射箭手也有拉弓射箭的道。世界上的道有许许多多,每个人都会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去学习,去研究,去利用。
我们要讲的武士之道,自然是以武为本,但同时也要加强人文素养。一名武士即使没有太多天赋,但若是掌握了文武兼修的秘诀,又能日日勤学苦练,也未必不能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达到武道的最高境界。
百折不挠,舍生取义,这些精神往往是武士所尊崇的。但其实,能做到视死如归的人,在世间不止是武士而已。很多地位低下的农民、妇人、衣衫褴褛的乞丐、游走的僧人都能坦然的面对死亡。他们有的一死以酬知己,有的一死以报君王。对于这些人来说,身上所肩负的责任远远重于他们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与武士道精神并无二致。但不同的是,前者生命的目的也许是复仇,后者生命的目的就是在决斗争取胜。
在刀光剑影的对决之中,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之中,主人的荣誉,自己的荣耀,都悬于一线,成者王侯败者寇,此时兵法的可贵就尽显无余了。
运用兵法的最终目的就是求胜。只要是有争斗的地方,兵法之道就都适用。所以,兵法不是专门用来作战的,它在各个领域都能起到作用。不管你是什么职业,只要能适当使用兵法,就能在社会中生活得游刃有余。
论兵法
过去,中、日两国都把精通兵法,开创武学宗派的人称为“宗师”。他们受到后人的景仰。但流观近世,宗师已然不存,兵法奥义失传,习武之人不过略知剑术之皮毛。其间,唯有一人略通兵法之一二,差可称道。此人为熊本藩之细川越中守忠利的家臣。他以宏扬道义以己任,梦中得神启,四方游历,奔走传道。至于其他,则无可称者。
古代兵书中之“十能”“七技”为习武之人所津津乐道,但所谓“能”“技”者,不过习剑之小道而已。此“技”者,也非“道”也。“技”者,技巧之谓也,是指在战争中取胜的技艺窍门,与兵法之精髓无关,仅可勉强算做兵法的旁枝末节。
现今,习武之人无不探索兵法之术,然所谓“术”亦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技”,丝毫无关于兵法之道。究其原因,与习武者之急功近利不无关系。今之习武者,本末倒置,皆苦研技巧,不问兵道,欲求兵法之大成,难矣。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能以技而通道者,吾未之见也,行此者无异于缘木求鱼。必也戒骄戒躁。古语言“制法未精,反以致祸”,望天下习武者以此自勉。
众所周知,世间谋生之道有四:士、农、工、商。
农人之道在于依四时节气,荷锄担犁,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辛苦劳作,以待其田成。
商人之道,“唯利是图”。譬如酒贩之道,必先收集原料,其次酿造好酒,然后卖出高价。如所酿之酒不佳,则所卖之价必低,所赢之利则少。因此,酒贩赢利之关键在于酿出好酒。
武士之道从熟悉兵器开始。习武之人,既要熟悉兵器的长短优劣,也要知晓兵器的材料构成和打造流程。唯有如此,才能得心应手的使用自己的兵器。习武而不通兵器者,如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空谈稼穑,不过纸上谈兵而已。
工匠之道与上三者不同,犹重技艺精湛,巧夺天工。从规划图纸到打造工具,每一步都需要精细耐心,颇耗费工夫。故而工匠较之其他行业尤为不易。
通士、农、工、商四道者,可通天下万事之道。兵法之道与此四道亦无不同。下面便以木匠之道为喻,细析兵法之道。
世界上的房屋各式各样,透过一所房屋的建造特点,可以了解到木匠的技艺。虽然官宦的宫室、武士的居所和普通百姓的民房在样式上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上出重霄的高楼,还是低短简陋的民居,同一样式的房屋也有摇摇欲坠与坚固异常之别,有的禁不起风吹雨打,有的几代安住、未有损毁。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木匠技艺的精熟与否和他对木匠之道的参悟程度。
“匠”者,有技艺之人。良匠者,匠心独具之人。所谓匠心独具,即有别出心裁的想法和出神入化的技艺。习武之人,若想得兵法之大成,也需要独特之匠心。以此看来,兵法之道与木匠之道无不同。
初学兵法之人和欲深研兵法之人都可参读此书。然此书仅可作为引导,不能代替学习。“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付出勤奋努力,只靠坐想空谈,永远无法参悟到兵法之道。愿习武之人能够勤勉。
以木匠之道为喻
木匠按其分工不同也有领导和普通工匠。木匠的领导是负责组织协调普通木匠建造房屋的。因此,木匠的领导者必须既要了解木匠行内部的规矩,又要了解自然规律和国家法规。除此之外,更具体的事宜,如设计流程、建筑物结构、雇工事项等,也必须一一清楚。通知通晓是所有统领的职责,武将首领也不例外。
建造房屋的第一部便是选材。选材最基础也最关键,材未选好则后序皆受影响。质直无节者以做厅柱;质实而直,然有疤节者以建内室;质美疏软者以为门楣、屏风;质实而弯者慎修以用;质疏而弯,疤节多生者以搭梯架;其尤不堪修磨雕刻者,可充劈柴。材木没有一无是处的,主要看木匠是否能因材而用罢了。
作为木匠的首领也需要因材而用。下属中有人善做地板,有人善打屏风,有人善造门窗,有人善糊顶棚。领导者应使自己的下属扬长避短、各尽其能。有力而无技者,可登高架梁;初学技艺者,可削木为契。匠首如能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则可事半而功倍,省力而事成。
匠首者,先为匠,而后为首,所以作为领导首先要把自己放到与下属平等的地位。对于自己的下属,要喜其所喜,忧其所忧,苦其所苦,知其所需。在知道下属的心理的前提下,要做到公正公平,赏罚分明。兵法之道,与之相同,领兵打仗者必要身先士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无工具,木匠虽巧,难成其事。打造梁柱,必备斧锯;打磨地板,需用刨剉;手刀用以雕纹,刷子用以涂漆,每步工序,各需其器。因此,好的工匠不但工具齐备,而且善用工具,爱护工具。没有工具,再好的工匠也难发挥其技艺。
好工匠还应具备善于计划,节省用材的能力。不但要因材而用,还要尽量减少废料,充分运用起边角料,使自己的工艺严丝合缝。而这些能力都非一朝一夕可以具备,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
用兵如建房,指挥千军万马亦如分配工匠,希望欲学兵法者能从木匠处得到启示。
本书结构
本书分为五卷:地之卷、水之卷、火之卷、风之卷、空之卷。
第一卷地之卷为总述,主要是概括地谈论兵法之妙,解释“二天一流”的含义。兵法中至深的奥义,并不像剑术那样简单指明一招一式。所以学习兵法要由浅入深,脚踏实地。但并不是说学习兵法没有方法,方法是学习一切事物的捷径,学习兵法也不例外。所以本章还指出了学习兵法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防止人们落入旁门左道,引领着人们走向坦途,故而本卷以“地”名之。
第二卷为水之卷。水至弱至柔,没有固定的形状,置入方器则方,置入圆器则圆。习武之人当心性如水,随物而变,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大则大,遇小则小。水虽柔弱无形,变化万千,但有其不变之性。沧海湛蓝,深潭静碧,杯水澄澈,但其向下之性一也。
此卷所讲的道即是万变中之不变,故以“水”名。
习武之人若能参透兵法之道,便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佛教讲于微尘中显现十方世界,兵法之道亦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能在两人对决中体会出兵法之道,每战必胜,那么他在面对千军万马时也必然所向披靡。这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道理。至于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这就是剑术精妙之处。
第三卷火之卷是传授作战策略的。火性虽有静烈之别,但其本质皆灼热迸发。作战对桑亦是如此。虽然二人决斗,更重个人武艺水平;两军对垒,更重把握全局,但临敌时的爆发力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无论是一人握剑,还是指挥千军万马,若不能在关键时刻像火一样激烈的迸发,很难克敌制胜。
火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变化不定,随风而动。我们要想在战斗争取胜,也要善于变化,不但要善于变化,还要善于把握对方的变化。有很多人能指挥千军万马取得胜利,却很难在两人对决中取胜,原因就在于此。两军作战声势浩大,机巧变幻容易暴露,而两人相对时,对手的心思变化则不易察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兵法不甚精通之人,就很难把握住对手的变化,从而沦为对方的手下败将。
想要掌握机巧变化并非易事。不但要每日修练,时时体会,还要有丰富的临敌作战经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临阵之时将生死视作等闲,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
综上所述,火之卷主要讨论的是战略战术。
第四卷为风之卷。这里的“风”指的是风格。现在能见到的兵法有很多,但所谓兵法不同,指的就是其流派风格的不同。在此卷中,我详细介绍了各剑道流派的具体风格。除了“二天一流”的兵法外,我还分析了其他门派的兵法,为的是知己知彼,以求百战不殆。
剑术有正邪之分。若误入邪道,则越修越远,越走越偏,不但最终徒劳无功,还会祸及己身。正道即天下之大道,是事物义理之所归。若通晓了义理,参悟了大道,就会像百川归海一样,众指一归,一通百通了。但需知正邪之道,有时只在一念之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本卷讲解的是兵法,不是剑术,希望习武之人能将二者区别开来。
第五卷为空之卷。空者,无也。无形无状,无式无招。因为空,因为无,所以能不被外物所限制,但可以自由地出入于任何境地之中。具体到兵法上,就是使兵法为我所用,但我又不被兵法所束缚。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就是洞察规律,利用规律,但不被规律框住手脚。能做到这一点,就说明他参透了兵法之道,参透了人生之道。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就获得了大自由,就可以率性而为,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前四卷,我是让大家学会兵法,掌握兵法,这卷是要让大家忘记兵法。因为只有无法之法,才是万法之法,这也是自然界和人生最高的道。
二刀流
在日本的传统中,上至将士,下至普通士兵,凡是武士,皆需佩带双刀,无有例外。在过去,双刀指的是太刀和刀,如今改为了太刀和胁差。在这里,我不想讨论这种传统是如何形成,并为何演变成今天这种情形的。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我才将我的兵法流派命名为“二刀流”的。
在学习“二天一流”的开始,就要练习如何使用双刀。双刀的使用方法是:一手握着长刀,一手拿着短刀。由于人们的注意力习惯集中于一边,因此很难双手握刀并能挥舞自如。而“二天一流”主要强调的一心二用,双手各握一刀,充分发挥长短刀各自的优势。
长刀跟枪一类的重兵器相比有着轻便的优势,这也使单手操刀成为了可能。当然,在骑马、奔跑、山林行军等环境下,如果手握双刀,会感到非常不便,也很难在战斗时取胜。但在战场上,当别人都双手握住弓箭和长枪等武器时,你的长刀会发挥效用的时候就到了,因为你还有另外的一只手能做其他事情。
但在作战的时候,凭单手的力气往往无法将敌人砍死。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会不自觉的用双手握刀。所以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一定注意只用单手,只有将单手的力气练出来了,才能很好的发挥效果。
在单手训练之初,或许会感到很不适应,因为力气小不能使大刀挥舞自如。对于这一点,我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来解决,只有勤于练习,熟能生巧,这样日久才能养成单手挥刀的习惯。
在争斗中,蛮力是不能将刀的效用发挥出来,方法和技巧远比蛮力有用。如果在一个旷野作战,那么使用长刀就行,如果换做巷战,那么短刀就能发挥很好的效用。
“二流一天”的兵法只要使用得当,不管是长刀还是短刀都能发挥出同样的效果。刀的长短因人而异,没有一定之规。“二天一流”的兵法最终就是为了取胜,这也是武士道的真正意义。
使用双刀的优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显得非常明显。此外,在抓捕逃亡的敌人时,也可以紧握双刀,砍砍杀杀。双刀的技巧需要靠练习兵法的人慢慢的体会。要想掌握“二天一流“的兵法,需要长期刻苦的修炼,循序渐进,慢慢体会它的精妙之处。
兵法与刀法
人们经常将善于使用刀剑的人成为兵法家。此外还有一些使用弓箭、火枪等的武士,被人们称作弓箭师、火枪师等,这些都是指对某一武器有着独特技艺的人。我所说的兵法家就是那些直接使用刀剑的人,这样的说法也是大家所认可的。
世间有很多兵器,并非使用任何兵器的方法都可以称为兵法。刀剑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武器,也是武士们经常佩戴的武器,它是武士道的象征。所以我说刀法就是兵法。
要说武士道,不能不说武士们使用的刀。能够将刀法使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就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以千当万。所以“二天一流“的兵法不仅是一个人的兵法,还是千军万马的兵法。武士的一举一动都包含在兵法之中。
日本的武士道讲究文武兼备,像儒家思想、佛教经典、茶艺、音乐等文化,只要有助于磨练心性,都要为我们所用。广闻博知,洞察人世,对于提高武士道的境界大有帮助,对练就兵法之道大有裨益。
兵器的特点
不同的兵器有着不同的性质,所以,使用兵器要考虑所处的环境,根据不同的环境更换适合的武器。
如果身处在一个狭窄的环境下,就应该使用佩刀或短刀。太刀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使用。筄刀的使用效果要逊色于长枪。在沙场征战中,持长枪的人有着觉对的优势,使用长枪利于冲锋陷阵。
长枪和筄刀适合在疆场上使用,但不能用于巷战。在特别狭窄的地方,这种武器根本就无法施展。这两种武器也不适合用于追击逃兵。这种长武器的最佳施展环境是野外。因此,如果一个人常在室内或狭小的空间里战斗,他肯定是体会不到这种长武器的特点的。
野外战场还可以使用弓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武器。特别是那种开阔的平原地带,使用弓箭会给作战带来很大的优势。他有着远距离,速度快的特点,如果遇上追击穷寇和掩护撤退的时候,它的优点就能发挥至极致了。弓箭的一般射程在40丈以内,所以,像在攻打城池的时候就不宜使用这种武器。
在作战的时候,武士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变着花样使用武器上,而是应该考虑如何能发挥出这个武器本身的最大威力。
如果军队在离城墙还有一段距离时就已经开战了,那么最好的武器就是火绳枪。这种武器能够在这种场合下发挥出它的巨大优势。但是如果作战队伍已经逼近城下了,那么最好还是使用长枪。
火绳枪唯一的不好之处就是发射完子弹后,无法观察它的运行轨迹,相较之下,弓箭在这方面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作战时,战马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战马的要求是:马要温顺,有耐力,不能喜怒无常。
综上所述,战争中,战马要能快速奔跑;双刀要锋利,利于砍杀;长枪和筄刀要足够威猛;火绳枪和弓箭要有速度,瞄得准。
每一种武器都有自己的特点。根据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武器,不能盲目效仿他人。一名真正的武士也不能独爱一种武器或不喜欢某种武器,这些使用武器的心理都是不正确的。要根据战斗的情况来决定使用哪种武器。
战争的节奏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节奏,战争也是一样。学习兵法就是为了掌握战争的节奏,但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习武之人刻苦修炼。
在我们的世界有很多节奏,像舞蹈、音乐、跑步……
一些跟兵法相关的领域也都在研究节奏,像箭术、柔道、骑马……
在商业中,盈亏变化是一种节奏。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神秘的宇宙也有着一定的节奏。
一名武士迈开步伐,准备格斗时,痛苦、失望、骄傲、自信等情感也都以各自的节奏进行着。
不管在哪一行业,在什么情况下,只要细心观察,都能发现其中的节奏。很多悲剧的发生基本上都是源于节奏的失控。
学习兵法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其中的节奏。兵法的节奏有大有小,有慢有快,有的和谐,有的不和谐。学习兵法的人都要善于掌握兵法中的各种节奏,以期演奏出最和谐的节奏。
掌握兵法节奏的很重要一点就是要了解敌人的作战节奏。了解了敌人的作战节奏就能扰乱敌人的节奏,以便自己在关键的时刻使出强有力的攻击,用自己强而和谐的节奏征服敌人。
如果学习者能够按照“二天一流”里面的各个要点去加以修炼,就能使心境达到澄净的自然状态,使兵法符合自然的节奏规律。
在这五卷内容里,我既论述了个人争斗的技巧,也传授了两军交战的战略战术。但在此之前,我要先说一下学习“二天一流”兵法的一些基本原则:
1.不能有邪思歪念
2.要刻苦修炼,勤奋练习,认真参悟
3.要丰富阅历,增加经验
4.要了解各行各业的做事方法和主旨
5.不患得患失
6.要有洞察事物的能力
7.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8.体末察微
9.不做无聊无益之事
学习兵法,必须要牢记以上原则。兵法是一门学问,学习者应该具备对整个世界的观察能力,否者很难达到兵法的最高境界。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拥有超乎寻常的能力,就像上面提到的以一当十。
除了做到这些原则以外,学习兵法的人还要勤于练习。刚才所说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你所学习的技艺与你的身体化为一体。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武器,还是你的手,眼、身、心等已经成为了你兵法的延伸,你的身体每一处都完全在意志来控制之下。只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哪怕敌人再强大。
在一场大战之前,我们要先思考,我们的战斗是否为了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安康,正义的维持……这是兵法之根本。兵法之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自立自强,把握主动、永不放弃,维护尊言的求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