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有一个比较贴近又比较可靠的解释呢?应该说可以。司汤达本人为人们提供过帮助,在《吕西安·娄凡》的手稿中,谈到他为这部新作考虑的另一个名字《红与白》时,他写道:“《红与白》,或者 《蓝与白》,为了使人联想起《红与黑》,并且给记者们一个启示:‘红’,共和党人吕西安。‘白’,保王党少女沙斯特莱。”司汤达关于“红”与“白”的解释,与服装无涉,而是根据两位主人公政治思想的对立。循着这一启示,我们可以说,《红与黑》中的“红”指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这一理解,不但贴近作品的故事内容,而且切合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
司汤达继《红与黑》之后的作品,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巴马修道院》(1839)和《吕西安·娄凡》。前者以复辟时期的意大利为背景,通过一个青年由追求进步到沉沦的经历,反映了意大利由拿破仑时代到复辟时代的历史曲折,是司汤达又一部长篇小说杰作。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吕西安·娄凡》以一八三〇年七月革命后建立的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大银行家的儿子由进步到反动的蜕变,表现了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现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在资产阶级文学中第一次从正面表现了工人阶级反抗资本统治的斗争。在一八三八年出版的《一个旅行者的见闻录》中,司汤达还提出要写一部复辟时代贫苦农民惨遭迫害的编年史。尽管一八四二年三月二十三日的一次中风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但这位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忠于他的时代的鲜明形象,将永远为人们所记忆。
张英伦
一九八六年五—六月于北京
[1]《歌德谈话录》,1831年1月17日的谈话。
[2]1883年托尔斯泰给妻子的信。
[3]《星期一漫谈》第9卷。
[4]1830年《巴黎评论》。
[5]伊波利特·泰纳(1828—1893),法国哲学家、文学史家和评论家。著有《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等。
[6]指1830年7月革命。
[7]参看本书附录2:《安托万·贝尔德案件及死刑执行》。
[8]1805年1月14日《日记》。
[9]1803年致妹妹波琳娜的信。
[10]《罗马漫步》,1828年11月23日。
[11]《自我主义者的回忆》。
[12]参看本书附录一:关于《红与黑》。
[13]引自小说《红与黑》。以下凡引自这部小说的文字,只用引号,均不一一注明出处。
[14]法国中世纪文学《列那狐传奇》的主人公,以其狡狯屡胜代表大贵族的伊桑格兰狼和勃伦熊等。
[15]莫里哀的喜剧《达尔杜弗》的主人公,伪君子的典型形象。
[16]为维诺格拉多夫的《时代三色》所写的序言。
[17]《书信》第1卷。
[18]《书信》第1卷。
[19]《意大利绘画史》。
[20]《日记》,1816年1月4日。
[21]引自梅里美《亨利·贝尔》。
[22]转引自莱昂·勃吕姆《司汤达和贝尔主义》第149页。
[23]爱伦堡《司汤达的教训》。
[24]《文学杂集》第3卷。
[25]司汤达的小说《阿尔芒斯》的男主人公。
[26]司汤达的小说《帕尔马修道院》的男主人公。
[27]《书信》第10卷。
[28]引自法国《欧罗巴》杂志1972年7—9月号。
[29]雅哈托娃等著《法国文学史纲》。
[30]意大利文艺理论家尼蒂托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