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四节 六部的独立化与使职化趋势


例如南选使与吏部的合作。唐初岭南各州府多自行奏拟土人首领任官,随着岭南经济的开发,文化亦渐进步,而中央控制也有所增强,高宗上元三年(676)开始设立南选使,“四年一度,差强清正五品已上官,充使选补,仍令御史同往注拟”[33]。铨选本是吏部之责,但由于岭南的特殊情况,只能派使进行,这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如开元八年(720)九月敕:应南选人,“作簿书,先申省。省司勘应选人曹名考第,一事以上,明造历子。选使与本司对勘定讫,便结阶定品,署印牒,付选使,其每至选时,皆须先定所拟官,使司团奏后,所司但覆同,即凭进画。应给签告,所司为写”[34]。很明显,我们不能说南选使侵夺了吏部之铨选权,相反,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有益补充。


又如唐代的马政中,群牧使与太仆寺及尚书驾部之关系。马政系统是唐代使职推行较早的部门之一。[35]唐初马匹极少,贞观初将赤岸泽的3000匹马迁于陇右,开始国家养马业,随着马政勃兴,到麟德年间已有监牧八使,作为掌管若干牧场的中层管理机构,而仪凤三年(678)十月,太仆少卿李思文检校陇右诸牧监使,自此始有使号。[36]这是指群牧使,它仍以主管生产为主,更高的管理权在太仆之手,正如《唐六典》所云:“至孟秋,群牧使以诸监之籍合为一(原注:诸群牧别立南使、北使、西使、东使,以分统之),常以仲秋上于寺。”[37]然后,太仆寺对于“监牧所通羊马籍帐,则受而会之,以上于尚书驾部”[38]。可见,即使由于生产发展而在监牧之上出现了群牧使,它与太仆、驾部仍须通力合作来进行管理。


随着高、武时使职的渐趋流行,六部职任也走向使职差遣化。事实上,这一时期增多的兼官如检校、摄判等,已有了很强的差遣色彩,而“知”“专判”等差遣色彩更重的现象,更与日俱增。一方面六部官员去判知别司事,如久视元年(700)崔融为春官郎中,知制诰事。[39]但另一方面更多的则是他司官员受命知六部职事,其中最突出的是“知贡举”“知天官选事”“专判度支”等现象的出现。例如长安初,张说“修《三教珠英》毕,迁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40]。吏部铨选权亦渐由他司官员参知,如高宗特令兵部侍郎杨弘武补授吏部选人五品以上官[41];神龙中,太常少卿郑愔、大理少卿李允恭与吏侍崔湜、岑羲等分掌选事[42];开元二十二年(734),严挺之又以尚书左丞知吏部选[43]。当然情况最多的是以中书舍人知天官侍郎事以掌选,如武则天神功元年(697),中书舍人王剧[44]、李峤[45]先后以本官知天官侍郎事;长寿中,韦承庆“累迁凤阁舍人,兼掌天官选事”[46]。天宝十二载(753),中书舍人宋昱知选事。[47]从武则天时开始,财经使职渐多,常由户部官员兼领,这就使得本属其当然职任的事务使职化了,如开元二十九年(741)王鉷为户部员外郎,天宝二年又充京和市和籴使,四载,又以户部郎中加勾户口色役使。[48]又如天宝六载,杨国忠“检校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监水陆运及司农、出纳钱物、内中市买、召募剑南健儿等使。以称职迁度支郎中,不期年,兼领十五余使,转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49]。王鉷、杨国忠二人所兼使职,其范围大致仍在以前户部、度支司的职任之内,但具体得多,而且不仅是设立规程,还须亲躬其事,这样,六部官员与使职相结合,使其自身职任也使职化了。


[1]吴宗国:《唐朝的特性》,载《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年,1—10页。


[2]《饬尚书诸司诏》,载《全唐文》卷二六,300页。


[3]《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1195页。


[4]《通典》卷一五《选举三》。


[5]《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1820页。


[6]《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1210页。


[7]《旧唐书》卷九八《李元纮传》,3074页。


[8]《整饬吏治诏》,载《全唐文》卷二七,306页。


[9]《敕令礼部掌贡人》,载《全唐文》卷二八四,2879页。


[10]《唐会要》卷八二《甲库》,1793页。


[11]《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1154页。


[12]同上书,1158页。


[13]《隋书》卷四六《苏孝慈传》,1259页。《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记此事在开皇十四年(594)六月,685页。


[14]《唐六典》卷六,195页。


[15]《唐六典》卷七,224页。


[16]马世长:《地志中的“本”和唐代公廨本钱——敦博第五八号卷子研究之二》,载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82年,429—476页;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第四章第三节《田禄》,369—385页。


[17]《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1157页。


[18]《册府元龟》卷六三〇《铨选部·条制二》,7559页。


[19]《册府元龟》卷六三六《铨选部·考课二》,7631页。


[20]刘后滨:《公文运作与唐代中书门下体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9年;俞钢:《唐后期宰相结构研究——专论六部侍郎平等事职权的变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101—106页。


[21]刘俊文:《论唐格——敦煌写本唐格残卷研究》,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


[22]《旧唐书》卷六〇《宗室·河间王孝恭传》附《李晦传》,2350页。


[23]《资治通鉴》卷二〇九,中宗景龙二年十二月,6630页。


[24]《旧唐书》卷八一《李敬玄传》,2755页。


[25]《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1593页。


[26]《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1596页。


[27]《册府元龟》卷六三〇《铨选部·条制二》,7551页。


[28]《资治通鉴》卷二〇七,6574页。


[29]陈仲安:《唐代的使职差遣制》,《武汉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何汝泉《武则天时期的使职与唐代官制的变化》,载《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237—248页。


[30]《唐国史补》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6页,总1035页。


[31]张国庆:《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44页。


[32]《通典》卷一九《职官一》。


[33]《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1621页。


[34]《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1622页。


[35]马俊民、王世平:《唐代马政》第二章,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2—29页。


[36]《唐会要》卷六六《群牧使》,1354页。


[37]《唐六典》卷一七《太仆寺》,486页。


[38]同上书,478页。


[39]《旧唐书》卷九四《崔融传》,2996页。


[40]《旧唐书》卷九四《张说传》,3050页。


[41]《旧唐书》卷七七《杨纂传》附《杨弘武传》,2675页。


[42]《旧唐书》卷七〇《岑文本传》附《岑羲传》,2540页。


[43]《旧唐书》卷九九《严挺之传》,3105页。


[44]《资治通鉴》卷二〇六,6513页。


[45]《旧唐书》卷九四《李峤传》,2994页。


[46]《旧唐书》卷八八《韦思谦传》附《韦承庆传》,2864页。


[47]《资治通鉴》卷二一六,6921页。


[48]《旧唐书》卷一〇五《王鉷传》,3229页。


[49]《旧唐书》卷一〇六《杨国忠传》,32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