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一、芈姓部落的迁徙及其文化渊源

《史记·楚世家》说芈姓源于祝融部落,祝融则源于颛顼,颛顼高阳氏。《离骚》开头就言“帝高阳之苗裔兮”,即宗高阳之意。祝融的故墟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其后人分为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语:“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昆吾是己姓的后人,其祖先是芈姓的兄长,故楚灵王称其为伯父。楚祖先这一世系在各种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祝融八姓”除芈姓季连一支外,大抵都分布在河南、山东境内,属中原民族。徐旭生先生也不同意把楚祖先归于南方民族,他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


祝融后人的散居地,南边可到两湖接界处,北上到河南中部,再北到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也有向西住到黄河北岸的。再东到山东东部。专从地理观点看,也就可以知道祝融八姓很难说成属于苗蛮集团的。(注: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6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徐先生所划的地域包括了后来成为楚人的芈姓。总的说来,祝融八姓作为一个较大的部族,原先是居于中原地带的。而芈姓季连一族,“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史记·楚世家》)。可见后来流落到蛮夷之地的楚贵族,只是季连后裔的一部分。


既然芈姓贵族是从中原移居“蛮夷”的,它的传统文化应该和中原文化没什么两样。按照《史记》的说法,“祝融八姓”在夏时就已经存在了,“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史记·楚世家》。夏代邈远,是否有侯伯之封很有问题。姜亮夫先生主张楚国属于夏文化(注:参见姜亮夫:《三楚所传古史与齐鲁三晋异同辨》,见《楚辞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更多的人主张楚属于商文化或周文化。


我认为,要判断楚芈姓贵族属于哪个时期的中原文化,主要应该看它是何时脱离中原迁楚的。司马迁对有商一代季连的后人们虽然“弗能纪其世”,但是对芈姓贵族迁楚的过程却写得很清楚,完成这一迁徙过程应该是在周初。根据《世本·居篇》:“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鬻熊为芈姓后裔,亦即楚贵族的先人,故后人撰《世本》称之为“楚鬻熊”。鬻熊和周文王的关系非常密切。《楚世家》说“鬻熊子事文王”,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注《鬻子》一书云:“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这两则材料在谈到鬻熊和周文王之间的关系时虽有出入,但它们显然都认为鬻熊和周文王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当时周文王居岐,在渭水以北。鬻熊既与之交往,当相距不会太远。如果此时的丹阳在汉水以南,和文王相隔两条大河,那么交往就会十分困难,所以,此时的丹阳至少应在汉水以北。那么,在文王时,也就是商末,芈姓部落仍未脱离中原。


芈姓成为楚人是在成王之时。据《史记·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有人认为当时熊绎已在“楚蛮”,然后才受封,也就是说鬻熊之时就可能处“楚蛮”之地了。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楚灵王之时右尹子革曾说过:“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左传·昭公十二年》)辟,或云开辟,或云避,皆是徙往他乡之意。可见熊绎到达封地之前,是经过一个艰难的迁徙过程的,而且所到之处甚为荒凉。这个丹阳显然不是先祖鬻熊所居的丹阳,不过是按照习惯用旧名来称呼新地罢了。关于丹阳的地域,有人认为是在今湖北省枝江县或河南省的淅川县,两地相距甚远,枝江县城在长江北岸,而淅川在汉水之北。那么,熊绎所居的丹阳到底在哪里呢?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根据实地考察,又据上引“辟在荆山”语,断定熊绎封在枝江,并通过分析楚疆域的扩大过程证实这一论点(注:参见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215~21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与我以上的推测相符,我认为是可信的。我们不妨提出这么一个假设:鬻熊之时,楚族居“丹淅之间”,丹阳即现在的淅川;至武王时迁郢,此郢今不知所在;至成王时,迁至枝江境,仍以丹阳名地,楚国正式成立。


也就是说,终有商一代,芈姓部落一直在中原居住。至周初,也就是在周公变革的前后,被封于荆蛮,与中原文化有了隔阂。那么,楚贵族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周文化,而是夏商文化,尤以商文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