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一节 反本归极与顿悟见性


大乘佛教对于达到最高境界何以要“顿悟”而不能“渐修”曾有过许多颇为深刻的论述。例如,相传为僧肇所著的《涅槃无名论》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心不体则已,体应穷微。而曰体而未尽,是所未悟也。”这是对“渐悟”说的驳斥,意为对于本体之体悟,不悟则已,既悟则属全体,不可能这次悟此部分,下次悟另一部分。因为,本体是不可分的,或者说,“理”是不可分的。对此,竺道生及后来的禅宗更有详尽的论述。


在竺道生看来,所谓佛者,即“反本称性”、“得本自然”之谓。而此“本”乃无形无相、超绝言表的,故不可以形得,不可以言传,而贵在得意。因此,道生倡“象外之谈”、“得意之说”。又,此本体乃一纯全之理体,是一而不二的,故体悟此本体的智慧也不容有阶级次第之分,而应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可见,竺道生的“顿悟”学说,完全是以本体之理不可分的思想为基础的。


至于禅宗,更提倡“经是佛语,禅是佛意”,禅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此中之理论根据,也是把“本来是佛”之“本心本体”视为一包罗万象之整体。对此“本心本体”之证悟,只能“默契意会”、“直下顿了”,故禅宗倡“以心传心”、“直指便是”,反对在语言文字上讨意度。


总之,不管是禅宗还是天台、华严各宗,尽管他们具体的思想内容不尽相同,但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由于他们都以本体论的思维模式为依托,因此,都以“反本归极”、“体证佛性”为终的,都把“回归本体”、“与本体合一”作为最高的境界。而此一最高境界的实现,又都借助于“悟”,特别是“顿悟”。


注释


[1]南齐刘虬《无量义经序》云:“寻得旨之匠,起自支公。支公之论无生,以七住为道慧阴足,十住则群方与能,在迹斯异,语照则一。”《世说新语·文学篇注》亦云:“《支法师传》曰: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2]南北朝时,反顿悟而主渐悟者,如收于《涅槃无名论》中之“无名”氏对顿悟说之诘难及慧观的《渐悟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