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思维的角度说,佛、儒在修行方法上的差异,是由二者思维模式的不同造成的。随着佛、儒二家在思维模式、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相互浸透、相互吸收,隋唐之后的儒学逐渐朝着本体论的思维模式方向发展,而佛教也大量吸收了儒家人性、心性论的思想内容,这就导致了儒、佛在修行方法上的相互靠拢。佛教的反本归极,逐渐变成禅宗的“明心见性”;而儒家的“修心养性”,也逐渐发展为“复性”、“明诚”。
禅宗的“明心见性”,慧能及往后的禅宗言之甚详。在《坛经》中,慧能就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此谓心乃一切诸法之本,学佛学法的最终目标,就是洞见此心之“本来面目”,如果不识此心,纵使你饱读千经万论,也徒劳无益;所谓“见性”,即发见自心本具佛性,自性本来是佛。实际上,“明心”与“见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唯有“明心”,方能见佛性本自具足;而“见性”,亦即明了自心本来是佛。
根据禅宗的基本理论,人心本来一切具足,人性本来明朗清净,只是由于众生横生妄念,执著外境,故不识自心,不见自性。如果能灭诸妄念,离诸外境,也就是见性成佛。慧能说:
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坛经》)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同上)
这种于一切法不取不著,慧能也称为“无念”,并且把它作为禅宗修行方法之根本,曰:“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同上)
所谓“无念”,按照荷泽神会和黄蘗希运的说法,也就是顿息诸缘、断绝妄想、无思无虑、一切不动于心:
决心证者,临三军际,白刃相向下,风刀解身,日见无念,坚如金刚,毫微不动。纵见恒沙佛来,亦无一念喜心,纵见恒沙众生一时俱灭,亦不起一念悲心。此是大丈夫,得空平等心。(《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菩提法佛等。(《黄蘗断际禅师宛陵录》)
此真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心,白刃加于颈而不变色,对一切法都不分别执著,断绝一切妄想思虑。禅宗认为,如能修养到这步田地,就能发明本心,见性成佛了。这种修行方法,按照宗密的说法,乃是整个禅宗特别是南宗的根本法门。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宗密说:
荷泽宗者……是达磨来之本意也。……即此立寂之知,是前达磨所传空寂心也。……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真心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
从禅宗“以无念为宗”及对“无念”的解释看,禅宗修行方法的落足点已与传统佛教所欲“反”之“本”和所欲“归”之“极”不尽相同。前者的特点是返归抽象本体,后者则强调在自家心性上用功。虽然这种用功带有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味道,即离却一切妄想、断绝一切思虑;但它的目的还是为了发明此“心”,洞见此“性”。当然,禅宗所说之“心性”,并非与传统儒家所说的“心性”完全一样。客观地说,它还带有本体之特征,但应该承认,它比传统佛教的抽象本体无疑要现实、具体得多。
修行方法之于儒家,隋唐之后,也逐渐发生变化。如果说隋唐之前的儒家往往侧重于自家身心的修养,那么,隋唐之后的儒家则逐渐把修行方法归结为“复性”、“明诚”。此种修行方法之肇端者,当推唐代大儒李翱。
李翱于修行方面的代表作是《复性书》。《复性书》共三篇。上篇总论性情及圣人,中篇评论修养成圣的方法,下篇勉人修养之努力。全书以恢复孔孟道统为号召,以《周易》、《大学》、《中庸》为典要,以开诚明致中和为旨意,以去情复性为旨归,以弗思弗虑情则不生为复性之方。从表面上看,该书所据均为儒典,所语亦多属儒言,其目的也在于恢复孔门道统;但是,如果不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深入到思想内部,就不难发现,该书之思想旨趣乃至表达方式,与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多有相近或相通之处,以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复性书》是以儒家的语言,讲佛教的佛性理论。
《复性书》的落点,在教人如何成贤做圣。李翱认为,“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但“性”并非圣人所独有,而是一切众生皆具有的。圣人与凡夫的区别不在于性之有无,而在于圣人得天命之性,不为情所惑;凡夫俗子则反是,溺于情而不知其本,“故虽终身而不睹其性焉”。这有如水性常清澈,但由于夹杂了污泥沙石,故浑浊不堪。如果“沙不浑,斯流清矣”。圣人就是这样,他们不为凡情所惑,故性常清明。至于如何才能做到不为凡情所惑,李翱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弗虑弗思”。当有人问及“人之昏也久矣,将复其性者,必有渐也。敢问其方”时,李翱答道:
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者,无虑无思也。……焉能复其性邪?曰:如之何?曰:方静之时,知心无思者,是斋戒也。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复性书》)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既不生,则无以惑其性。动静皆离者,寂然不动之谓也,此亦即至诚。至诚则不但可以尽人之性,而且可以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此亦即复其天命之本性。这种修行方法与禅宗的“离相”、“无念”,简直如出一辙,难怪韩愈叹道:“吾道萎迟,翱且逃矣”。宋石室祖琇说得更直截了当,曰:“习之《复性书》,盖得之于佛经,但文字援引为异耳。”
李翱这种“复性”的思路,至宋代进一步发展为“善反本性”的修行方法,张载就是主张这种方法的代表。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兼具“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至纯至善的,而“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天地之性”虽无形无象,但它与人的关系,有如水性之于冰,太虚之于气,乃是一切共有之本性;而“气质之性”则是人具有形质之后具体的情性,对于每个人是各各殊异的,因此导致有“刚”、“柔”、“宽”、“褊”、“才”、“不才”等等区别。那么,君子与小人、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在哪里呢?张载认为,“视其善反不善反而已”,“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也就是说,圣人并非没有“气质之性”,其“气质之性”亦不全然是善的;凡夫也不是没有“天地之性”,他们所具有的“天地之性”同样是至纯至善的。区别仅在于圣人“善反”,即善于发明、洞见进而返归此至纯至善的天地之本性;而凡夫则为“气质之性”所桎梏而不知反、不善反,故难于超凡脱俗。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如果说,李翱所“复”的“天命之性”还很难说就是一种具有本体性质的“本性”,那么,张载所“反”的“天地之性”则无疑是一种具有本体性格的本性。在这里,人们看到了李、张二氏与传统儒学修行理论的分野所在,前者注重通过自家身心的修养,进而上达天道;后者则主张通过“弗虑弗思”、“变化气质”等方法,返归具有本体性格之本性。后一种修行方法受佛教修行理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宋代儒家修行方法之不同于传统儒学,还表现在“自明诚”、“自诚明”等理论上。
这里有一个问题应该首先搞清楚,即应如何看待儒家所说的“诚”,更具体点说,应该如何看待宋儒所说之“诚”与传统儒学所说之“诚”的区别。
在谈论儒家的“诚”时,以往有不少著作和文章有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自孟子、荀子、《中庸》至宋明之理学家,他们所说的“诚”都是指圣人的一种“境界”。如果此说成立,那就是说,天之道,即圣人之道,圣人之性。这就意味着,传统儒学的“诚”已具有本体的意义。
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考诸儒家思想发展史,“诚”之成为圣人的一种境界,当是后儒的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家们的思想,而不是传统儒学的思想。因为,在传统儒学那里,虽然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为依托,但这种“合一”,多少带有二物合而为一的味道,亦即“天道”是源,“人道”是流,“天道”是本,“人道”是末,尽管圣贤可以通过“尽心”、“思诚”达到与天道合一的境界,但“天人”并非原本一体。只是到了宋儒,才提出了所谓“天人本无二,更不必言合”的思想,此中之关键,乃是受到佛教“反本归极”修行理论的影响。
确实,在宋明理学家那里,“诚”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宇宙和道德本体。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在《通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此后,不管是理学还是心学,都既把“诚”作为“天之道”,又把“诚”作为一种人伦道德之本体。认为要成贤做圣,最根本的修养功夫,就是要“明诚”。朱熹说:“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中庸章句》)张载也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王守仁则说:“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传习录》中)虽然理学家与心学家在强调“自明诚”与“自诚明”上有分歧,理学家讲“自明诚”,注重“道问学”;心学家讲“自诚明”,强调“尊德性”,但二者都把发明、洞见此道德本体作为最根本的修行方法,把“至于诚”、与本体合一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这一点,陆王心学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所谓“发明本心”和“致良知”,实际上就是发明此道德本体并进而与此本体合一。这自然使人想起禅宗的“明心见性”,禅宗“明心见性”之旨趣无非要人悟得此“本心本体本来是佛”。而宋儒之“自诚明”也罢,“自明诚”也罢,乃至“发明本心”、“致良知”等,也同样是要人发明此作为“天道”、“人道”之本体的“诚”或者“本心”、“良知”,字眼虽有小异,思想路数毫无二致,都是强调“明本”、“反本”、“与本体合一”。
由于宋明理学也把“明本”、“反本”作为一家思想之归趣,这就使得理学家在修行方法上逐渐走上注重证悟的道路,因为对于本体的体会只能采取意会或证悟的方法。对此,朱子有“豁然贯通”之说,陆子更提倡“悟则可以立改”,以致张南轩曾批评陆学“多类扬眉瞬目之机”,王阳明说得更直接和明白:“本体功夫,一悟尽透。”实际上,当理学采用了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和把“明本”、“反本”作为一家思想之归趣之后,在修行方法上就一定要走上注重证悟的道路。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