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已成为一股与儒、道二教鼎足而三的重要思想体系和社会思潮。相对以往的封建王朝,李唐一代政治较开明,国力也最强盛,在意识形态方面较宽容、开放,对儒、释、道三教采取一种兼收并蓄的政策,因之造成了一个三教并存并进的局面。这一时期的佛教,高僧辈出、宗派林立,玄奘、法藏、神秀、慧能各领风骚几十年,天台、唯识、华严、禅宗各称雄于一代,几大佛教宗派的相继成立和迅速发展,把中国佛教推向一个鼎盛期。在道教方面,借助于“李氏乃柱下之后嗣”的说法,道教在李唐一代被抬到最尊之地位。至于儒学,它本来就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主流,虽自东汉之后,由于经学自身走入了死胡同,加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等原因,出现了儒学衰、玄学盛的局面;但是作为中国王道政治和宗法制度理论支柱的儒学,在魏晋至唐佛、道、玄盛行的几百年时间内,没有也不可能被吞并掉,而是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潜伏着。当唐代的韩愈提出恢复儒家道统之后,就出现了一种复兴的势头。这时,中国土地上几个强大的思想文化系统,面临着一场殊死的决战。在这种情况下,三教中的有识之士,都站在维护本教的立场,一方面高唱三教一家,另一方面极力抬高自己,并伺机吃掉对方。道教在“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口号下面,没有放松对儒、佛二教的攻击,力图确保或夺回高居于儒、佛之上的地位。佛教则在加快内部禅教合一步伐的同时,进一步通过权与实、方便与究竟等说法,把儒、道二教变成隶属于直显真源之究竟教的权便说。儒家凭借自己在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宗法伦理等方面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王道政治与宗法制度的优势,自觉不自觉地、暗地里或公开地把佛、道二教的思维模式和有关思想内容纳入自己的学说体系之中,经过唐朝五代之酝酿孕育,至宋明时期终于吞并了佛、道二教,建立了一个熔儒、释、道三教于一炉,以心性义理为纲骨的理学体系。
那么,儒家是怎样吞并掉佛教的?它吸取和融合了佛教的一些什么思想以及是如何吸取的?宋明理学在吸取了佛教的有关思想后,其思想较诸传统儒学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凡此种种,都是研究佛教与儒学相互关系中的一些带根本性的大问题,下面试图从某些侧面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