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精辟的论述,首先使我们认识到,在历史上,知识阶层总是隶属于统治阶级的,这是它的基本社会性质。其次,这段论述也使我们认识到,在统治阶级内部,知识阶层和权势阶层往往是互相区别的,二者存在着有条件的矛盾和冲突,而这种矛盾和冲突无疑具有积极的整合功能,使整个社会系统足以得到维持。最后,这段论述还使我们认识到,知识阶层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职能,他们以编造关于自身阶级的幻想和思想当作谋生的主要泉源,而他们所编造的幻想和思想往往以代表全社会的思想的假象而出现。
中国的士阶层也具有上述这些基本特征,他们是维系道统(意识形态)和政统(上层建筑)的一个社会阶层,因此他们既是道统的承担者,又牢牢依附于政统。他们一方面孜孜矻矻地弘扬和维系道统,并不惜为此与政治权威发生激烈的冲突;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根本上又是为统治政权的长治久安服务的,并以此作为他们的理想归宿——这就是士阶层的双重文化功能。而古代的文集团正是在这双重文化功能的合力下产生和形成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先秦诸子学派的社会活动方式中见出。
注释
[1]《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741页。《礼记·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1321页。
[2]《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048页。
[3]《孟子·万章下》,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741页。
[4]《左传·襄公九年》,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1942页。
[5]《礼记·王制》,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1342页。
[6]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44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论语·雍也》,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478页。
[8] 参见陈士元:《论语类考》,见赵纪彬:《论语新探》,157~15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9]《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128页。
[10] 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77、79页。
[11] 参见上书,61页。
[12] 参见唐兰:《春秋战国是封建割据时代》,见《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13]《左传·哀公二年》载赵简子伐郑誓词云:“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杜预注“遂”为“得遂进仕”。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156页。
[14] 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280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 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40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16] 参见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749~750页。
[17]《国语》,205~20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8]《庄子·让王》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见王先谦:《庄子集解》,251页。
[19]《孟子·尽心上》,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769页。
[20]《论语·里仁》,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471页。
[21]《论语·卫灵公》,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518页。
[22]《论语·泰伯》,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487页。
[23]《孟子·梁惠王上》,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671页。
[24] 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479页。
[25] 余英时:《道统与政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见其《士与中国文化》,98页。
[26]《孟子·万章下》,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742页。
[27] 转引自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1051页,成都,巴蜀书社,1987。
[28] 参见何宁:《淮南子集释》,1325~13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此事又见《吕氏春秋·期贤》,见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21, 6b~7a页。
[29]《孟子·万章下》,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745页。
[30] 参见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395~400页。
[31] 例如,《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文侯太子击问田子方:“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躧然,奈何其同之哉。”见司马迁:《史记》,1838页。又如《战国策·齐策》所载齐宣王与王斗的对话,见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402~403页。
[32] 参见科塞著,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18~1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3] 科塞著,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67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