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一节“诗酒风流”,“寄兴适情”


第二,明代文人结社的活动方式,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了。标榜风流者有之,如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秋,张凤翼(1527—1613)等人“开大社于金陵,胥会海内名士”,“分赋授简百二十人,秦淮伎女马湘兰以下四十余人,咸相为缉文墨,理弦歌,修容拂拭,以须宴集,若举子之望走锁院焉”[28]。牵涉经史者有之,如天启(1621—1627)间著名的《五经》应社,杨彝(1583—1661)、顾梦麟(1585—1653)治《诗》,杨廷枢(1595—1647)、钱旃(1597—1647)治《书》,周镳(生卒年未详)、周钟(生卒年未详)治《春秋》,张采(1596—1648)、王启荣(生卒年不详)治《礼记》,张溥、朱隗(生卒年未详)治《易》。[29]又如黄宗羲记明季甬上有讲经之会:“尽发郡中经学之书,穿求崖穴,以求一哄之平,盖龂龂如也。”[30]模拟科举者亦有之,如黄宗羲记载浙东宁波鉴湖社:“仿场屋之例,糊名易书,以先生(按,指李文胤)为主考,甲乙楼上,少长毕集楼下候之。一联被赏,门士胪传,其人拊掌大喜,如加十赉。”[31]


第三,明代文人结社的纷争繁剧,也为前代所罕见。范景文(1587—1644)《葛震甫诗序》云:


余尝笑文人多事,坛坫相高,其意莫不欲尽易昔人所为,独雄千古,不知矫枉有过,指摘适滋。往者代生数人,相继以起,其议如波。如吴下之正用修(按,指杨慎),近代之翻王、李(按,指王世贞、李攀龙),后必非先,沿为故事。今则各在户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拟古造新,入途非一;尊吴右楚,我法坚持。彼此纷嚣,莫辨谁是。[32]


明代文风以空疏不学见称,往往人无定见,易为时风所左右。一人揭竿,响应影附;而风会转移,又不免攻谪交加。[33]于是出奴入主,门户各立,主张互异,成为明代文坛的特点。所以文坛上的社团之间,往往没有是非,只有异同。清人全祖望引陆大行语,批评道:


明季士习之坏,以为少读书。吴中朋友亲暱,署其剌曰“友”而止。未几而概名以“社”,犹无乖于丽泽也。未几而更益以盟,其后噉名者日多,踵事者日出,闻声肹蠁,皆以此称谓张大其声气。其盟主几若齐、秦之欲自帝于东西。署置同事,名曰首勋;摈排异己,谓之屏放。狂惑至此,播为乱气。若澜倒堤决,莫之堙塞。[34]


清代初年,社事未衰。杨凤苞(1754—1816)《书南山草堂遗集》说:


明社既屋,士之憔悴失职、高蹈而能文者,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写其旧国旧君之感,大江以南,无地无之。其最盛者,东越则甬上,三吴则松陵。[35]


其实,不仅大江以南,就是大江以北,乃至黄河以北,也多有结社之举。著名的如松江的惊隐诗社,商丘的雪苑文社,淮上的望社,鄞上的西湖八子社、南湖九子社、西湖七子社、南湖五子社,粤中的南园诗社、西园诗社、冰天诗社,等等。[36]


清初文人结社既隐含反清复明的政治目的,其内部又不免党同伐异,流弊滋生,于是就有清廷禁社之令。顺治九年(1652),由礼部题奏,刊卧碑于太学,明令:“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37]顺治十七年(1660)正月,礼科给事中杨雍建疏论:欲禁朋党,“拔本塞源之道,在于严禁社盟。苟社盟之陋习未除,则党与未可得而化也”。顺治皇帝当即颁旨:“士习不端,结订社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甚为可恶。着严行禁止。以后再有这等的,各该学臣即行革黜参奏。如学臣隐狥,事发,一体治罪。”[38]康熙四十一年(1702)再申旧令:“招呼士类,结社立盟,如此之人,名教弗容,乡党弗齿。”[39]


虽然清廷一再严加禁止,但有清一代社事始终不曾净绝。如杭世骏(1695—1773)《远村吟稿序》记载,乾隆七年至八年间(1742—1743),顾之珽(号月田,1678—1745)“以词场宿老,号召同里诗人,为社于西湖,月必五六会,蒸然发动,转相招引,振采腾华,于时最盛”[40]。陈衍《秋社吟集序》记光绪年间在北京:“与赵尧生、胡瘦唐、江叔海、江逸云、曾刚甫、罗掞东、胡铁华诸人创为诗社。遇人日、花朝、寒食、上巳之类世所号为良辰者,择一目前名胜之地,挈茶果饼饵集焉。晚则饮于寓斋若酒楼,分纸为即事诗,五七言古近体听之。次集则必易一地,汇缴前集之诗,互相评品为笑乐。其主人轮流值之。”[41]但是,较之宋元明时期,清代的社事已是文人结社的余波了。


注释


[1] 孙诒让:《墨子间诂》,229页。


[2] 同上书,235页。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155页。


[4] 同上书, 811页。


[5]《国语·齐语》,232页。


[6] 转引自孙应时等:《(宝祐)重修琴川志》,见《续修四库全书》,第698册,373页。


[7]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1261页。


[8] 杜登春:《社事始末》,见《丛书集成新编》,第26册,458页。


[9] 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见佟培基笺注:《孟浩然诗集笺注》,34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全唐诗》(增订本),6972页。


[11]同上书,6973页。


[12]同上书,7030页。


[13]白居易:《七老会》诗,见《白居易集》,850~851页。


[14]参见《白居易集》,1521页。


[15] 参见周密:《齐东野语》,366~368页;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范·衣冠盛事·洛阳耆英会》,29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转引自计有功:《宋诗纪事》,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4~1485册。


[17]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705页。按,全祖望为浙江鄞县人。


[18] 转引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宋朝杂记下》,37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9]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341页。


[20] 吴自牧:《梦粱录》,181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21] 参见龚鹏程:《江西诗社宗派研究》,226~227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22]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1299页。


[23] 张廷玉等:《明史·张简传》,7322页。


[24] 参见杭世骏:《影园瑶华集序》,见其《道古堂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26册,282页。


[25] 参见朱彝尊:《徐一夔传》,见其《曝书亭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卷64。


[26] 张廷玉等:《明史·袁宏道传》,7399页。


[27] 王慰等:《公安县志》卷6本传,638页,见《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28] 转引自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齐王孙承綵》,47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9] 参见王应奎:《柳南随笔》,5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30] 黄宗羲:《南雷诗文集·翰林院编修怡庭陈君墓志铭》,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10册,433页。


[31]黄宗羲:《南雷诗文集·李杲堂先生墓志铭》,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10册,399页。


[32] 范景文:《范文忠公文集》卷6,见《丛书集成新编》,第76册,99页。


[33] 参见郭绍虞:《明代文学批评的特征》,载《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513~51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4]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陆大行环堵集序》,696页。


[35]杨凤苞:《秋室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76册,10页。


[36] 参见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167~17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


[37] 转引自陶越:《过庭记馀》卷下,见《丛书集成续编》,第215册,714页。


[38] 杨雍建:《杨黄门奏疏·严禁社盟疏》,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67册,227~228页。


[39] 崑冈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40] 杭世骏:《道古堂集》,319页。


[41]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12,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