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章,亚里士多德又提出有哪些东西可以说是“本体”的问题,并且回顾了以前各个思想家的各种说法。
他说,很明显地,一般认为本体就是指所有的物体。我们说,不仅动物、植物以及它们的部分是本体,而且还有那些自然物如火、水、土这些物质元素也是本体;还有这些东西的部分,以及由这些元素组合起来的物体;还有物质宇宙和它的部分,如日、月、星等,也都是本体。但是,只有这些物体是本体,还是有些别的东西也是本体?再者,是这些东西之中的某一些是本体,而别的不是?还是别的也是本体?或者这些都不是,而是有某些别的东西才是本体?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注:1028b8—15。)
下面他就提到一些别的哲学家的主张:
有些人(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物体的限制,即面、线、点、单位是本体,而且和物体相比,它们更是本体。(注:1028b16—18。)
其次,有些人认为,在可感觉事物以外,没有别的本体了;但有人认为,在可感觉的事物以外,还有别的永恒的本体,而且在数目上更多,也更真实。例如,柏拉图就肯定了两种本体——“理念”和数学对象,说它们和第三种本体——可感觉的本体是一样的。而柏拉图的继承人斯潘雪浦却制造了更多种的本体,开始是“一”;然后又为每一种本体假定了一些原则,比如数的原则、空间度量的原则、灵魂的原则等等,他这样做更将本体的种类多重化了。另外还有一些人(如柏拉图的学生色诺克拉底)则认为“理念”和“数”的性质是相同的,别的东西——线、面等则产生于它们以后,由此一直到宇宙和可感觉事物的本体。(注:1028b18—27。)
亚里士多德念念不忘的是在那些他同时代的柏拉图学派中,和他意见不同的人如斯潘雪浦和色诺克拉底等人的思想,他的著作主要是为了反驳他们而写的。我们只有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要提出某些问题,作某些论证。这些问题和论证,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为不但斯潘雪浦和色诺克拉底的思想早已失传,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了解;即使对于柏拉图晚年的关于“理念”和数学对象的思想,我们现在也知道得很少,因为在他留下来的对话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少。有些哲学史家说这些是柏拉图的“秘密学说”,是只对他的学生讲授,而没有公开发表的。这一些思想,我们只能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了解一二;而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只有对它们的批驳,并没有系统地论述。这就造成了我们现在阅读亚里士多德著作时遇到的许多困难。这在《形而上学》最后两卷(Μ、Ν)中特别明显。
亚里士多德在第二章结束时说:因为有上面这些困难,我们必须研究这些看法是不是正确。要研究:有哪些本体;在可感觉的本体以外,是不是还有别的本体;可感觉本体是如何存在的;是不是有能够分离存在的本体;如果有,它们是为什么,以及如何存在的;或者是根本没有这样的和可感觉事物分离的本体。(注:1028b27—32。)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提出来的问题,和他在第三卷中所提的十几个问题,有许多是重复的。他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他头脑中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当时存在各种不同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和他们辩论,所以提出这些问题来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亚里士多德逐渐修改和形成了他的哲学思想。思想史本身是在矛盾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