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现在讨论的是生成的事物。在第七章中讨论了如何认识本质以及根据本质来制造事物以后,在第八章中,他就讨论哪些东西是生成的,哪些东西不是生成的。
亚里士多德说,任何生成的事物,我们分析一下,总有三个因素:
第一,由它而生成的,就是上一章所讲的生成的出发点——本质即形式;
第二,从它生成的,亚里士多德现在不再像第十二卷所讲的从“缺失”生成(健康是从疾病生成的)了,而认为是从质料生成的;
第三,生成为某种东西,即具体的事物。
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析成为形式、质料和具体事物这三种因素。铜是质料,环是形式,铜环就是具体的事物。亚里士多德再三反复说明(注:1033a28—b19。):在这三者之中,形式和质料都不是生成的,只有具体事物才是生成的(自然生成和人工造成都一样)。他说:所谓生成,乃是将形式摆进一个特定的质料中去,结果就成为一个具体的事物。(注:1033b10。)所以,生成的只是具体事物,既不是形式,也不是质料。
为什么质料不是生成的?亚里士多德在上一章中说:任何生成的事物,总是有事先已经存在的某种东西,其中之一就是质料。任何东西总是从质料中生成的。他说,如果这个质料又是生成的,它又得从某个质料来;这第二个质料如果是生成的,它又得从第三个质料来;这样推下去,就可以有无穷的过程了。(注:1033b3—5。)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证实际上是不能成立的。就以他自己举的例子来说:铜是铜环的质料,但铜本身又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黄色的特定的金属;而金属本身也是一种具体的事物,我们中国古代有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古希腊却以水、火、土、气为四种最基本的物质元素,按这四种元素说,金属应该是某种特定的土,但土也还是一种具体的事物,我们还可以再抽象掉它的形式。所以,这里实际上可以有无穷的倒退,一直到最后,将它的一切特定的形式都抽象掉以后,只留下那个没有任何形式的最后的纯质料——那就是抽象的物质的概念。这是亚里士多德自己说明过的。这样来分析,任何具体的质料都是有形式的质料,是可以有无穷的倒退过程,一直达到最后的纯质料。当然,在任何这样的生成中,所生成的总不是那个质料,而是将形式加到质料上去,只有具体事物才是生成的。比如,砖瓦是建筑房屋的质料,而砖瓦本身也是造成的,是将一定的形式加到泥土上去。但是,在造成砖瓦时,并不是以它作为质料的意义上,而是在它本身是具体事物的意义上,才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从这个方面说,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还是正确的:质料不是生成的,只有具体事物才是生成的。
亚里士多德说,形式也不是生成的,我们只能说形式出现在具体事物之中,而不能说制造出了形式;形式不是制造成的,所以本质不是生成的。(注:1033b5—7。)如果本质是生成的,它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形式,一部分是质料。可是,本质能有什么质料呢?比如,铜环的形式是“环”,它是一个公式,即“周围各点和中心距离相等的图形”。它不是一个具体事物,不能从它之中分析出形式和质料来。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形式这样的本体不是生成的,不是制造出来的。(注:1033b17。)
这里有两个问题可以讨论:
第一,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没有对形式作进一步的分析。后来他就作了分析。比如,圆的形式是“周围各点和中心距离相等的图形”,正方的形式是“四边相等的图形”。将它们作比较,就可以看出它们有个共同点——都是“图形”,但又各有不同,一个是“周围各点和中心距离相等”,一个是“四边相等”。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说,“圆”和“正方”都是“属”,它们的“种”就是“图形”,而“周围各点和中心距离相等”以及“四边相等”都是它们的“属差”。“属”的公式=“种”+“属差”。亚里士多德将“种”和“属差”的关系,也比成“质料”和“形式”的关系。“种”(图形)相当于质料,“属差”相当于形式。这样,形式也还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但这种形式与质料显然是抽象意义上的,这种质料就不是物质性的东西。由这种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形式,也还不是具体事物,它并不是在实际上生成的。
第二,所谓“形式”不是生成的,究竟是什么意思?说质料不是生成的,这意思是:我们可以造出一个一个具体的事物出来,但这些具体事物都是从质料中造出来的,我们(也包括自然本身)不能从无(非质料)造出有质料的东西来。这是明白的。但是,说形式不是生成的,那么,这形式是从哪里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不是从质料来的(以后我们将多次看到,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先于质料),那么,“它是从什么来的”便成为一个不可解释的问题了。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原来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但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是个空洞的东西,“圆的理念”就是绝对的、完全的圆。它有什么内容呢?柏拉图没有说。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却是有具体内容的,“圆的形式”就是圆的公式、圆的定义,就是“周围各点和中心距离相等”。这是当时的几何学——科学的定义。它相当于中国哲学史中所说的“理”。(中国的理学家所讲的“理”,除了在道德伦理方面规定它的具体内容外,也很少有给予科学的内容的。)这“形式”(“理”)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当然清楚,这种形式本来就是在个别中的一般,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所以,如果没有具体事物,没有物质,哪里有什么一般的“形式”呢?但是,亚里士多德却将这“形式”看成是先在的,存在于质料之先的。这种“形式”,当然不是人所能随心所欲地制造出来的,从这点上说,它不是生成的;但是,是人从具体的事物中发现了它,认识了它,掌握了它,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有生成的过程。亚里士多德绝对地否认“形式”的生成,将它当成是永恒存在的本体,并且是第一本体。这就使他离开了唯物论。
正因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或本质,在理论上有上面所说的这样的问题,所以,亚里士多德接着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形式是不是可以和具体的事物分离而存在呢?环的形式能和个别的环分离,房屋的形式能和具体的有砖瓦的房屋分离吗?他的回答是:形式不是这样分离存在的。因为,形式表示的不是“这个”——一个一定的事物,而是表示一个“如此”。所谓生成,无论是人造的,或是父亲生的,都是从“这个”中造成了一个“如此”,生成的是“如此的这个”(注:1033b21—24。)。亚里士多德这个说法,和他自己原来的说法是有矛盾的。从《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八章开始,亚里士多德一直认为“这个”(个体性)是属于形式的,这里却说形式不是“这个”,而是“如此”。所谓“如此”,只表示一种性质,而不是本体。这样,等于说形式不是本体,而是性质了。这岂不是完全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自己的理论了吗?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矛盾。形式本来是一般,一般就不能是“这个”,因为一般不是个体;它只能是“如此”,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性质。“两足的动物”不就是每个人固有的一种性质吗?不过它是事物的本质而已。这种一般当然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所以,他说,要将形式说成是和个别事物分离的存在,显然是不必要的,没有用的,这并不能说明生成和本体。至少为了这个理由,形式也不必须是独立自存的本体。(注:1033b24—29。)这里,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说出:形式只能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不是和具体事物分离的独立自存的本体,一般只存在于个别之中。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真正分清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所以他接着又举这样的例子:在自然物中,生产者和被生产者往往是同一类的——不是同一个,而是同一形式的,例如,人生人。但是也有例外情况,比如,马生骡,但这是因为产生骡的那个较高的“种”——马和驴有共同性。(注:1033b29—1034a2。)这种马和驴的共同性——“动物”的某个“属”这样的一般,和上面所说的“人生人”那样的一般显然是不同范围和层次的“一般”。这个例子和上面所说的是没有联系的。
既然形式不是一种分离自存的本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像柏拉图那样将“理念”当作“型”是不必要的。从自然物来讲,它们生成的原因就在它自身,形式就在它之内;将形式加到质料上去,将如此这般的形式加到这种肉和那种骨头上去,就成为加里亚或苏格拉底。这些不同的个别的人,他们的形式是相同的;他们的不同是由于他们的质料,不同的人的质料是不同的。(注:1034a2—8。)亚里士多德讲的“形式”,是事物的内在的动因,他批评柏拉图的“理念”,是认为“理念”是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它不是动因,所以对于解释事物的生成是没有用处的。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