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第一章是以概述第七卷的内容开始的。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事物的本原、原因,以及本体及其因素。有些本体是一般人都承认的,有些却是只有一些学派主张的。为一般人都承认的,就是自然的东西,火、土、水、气等和单纯的物体,植物及其部分,动物及其部分,还有物质的宇宙及其部分;而有些学派则认为“理念”和数学对象是本体。由此还可以得出另外一类的本体,那就是本质和基质。而从另一种方式说,“种”比各种“属”更是本体,一般比个别更是本体,而“理念”和一般、“种”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也是本体。又因为本质是本体,而定义就是本质的公式,所以我们讨论了定义和本质的内容。又因为定义是一个公式,公式是有部分的,我们又考察了“部分”的问题。什么是本体的部分,什么不是,以及是不是本体的部分都是定义的部分。还讨论了“一般”和“种”不是本体。至于“理念”和数学对象的问题,我们以后再来讨论(在第十三、十四卷讨论),因为有人说它们和可感觉本体一样是本体。(注:1042a3—24。)
这样,亚里士多德将第七卷讨论的内容几乎全部概括地复述了一遍,只除掉第七卷第七、八、九章所讨论的内容——生成的事物。由此也可以说明这三章可能不是亚里士多德原来一起写作的,而是后来加进去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但是,亚里士多德接着又说:现在我们讨论一般承认的本体,那就是可感觉的本体。本体即主体(基质)有三种:
1.质料——他说,我说的质料,不是一个现实的“这个”,而是一个潜能的“这个”。
2.公式或形状——这是一个能独立(分离)地定义公式的“这个”。
3.二者的组合,这是能生成和毁灭的,能无条件地独立存在的。(注:1042a24—31。)
接着,亚里士多德首先说明质料。他说,在一切对立的变化中,在那个变化后面总有某个东西(基质)存在。例如:在位置的变化中,有某个东西从这里到那里;在数量的变化中,有某个东西在增加或减少;在性质的变化中,有某个东西由健康到疾病。(其实,这里的说法,和亚里士多德以前的说法不一样。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这些位置、数量、性质的变化背后的那个东西,就是本体——具体事物。在《范畴篇》中,他是这样将本体和其他范畴区别开来的。在那里,他还没有“质料”的概念,没有说这个在背后的基质是质料。)而在本体的变化方面,就有某个东西从生成到毁灭了。在这些过程后面的那个基质,就是质料。在这几种不同的变化中,有的可以彼此包含,有的就不包含。那个发生位置变化的质料,不一定同时发生生成和毁灭。(注:1042a31—b6。)
在第二章,亚里士多德讨论,除了潜能地存在的质料外,什么是现实地存在的本体呢?亚里士多德举德谟克里特的原子学说来说明这个问题。德谟克里特的原子本身都是同一的,是质料(这就是唯物论者所说的物质),它们的差别和不同有三种,那就是形状的不同、位置的不同和排列秩序的不同。(注:参看A,985b13—19。)亚里士多德说,其实,这种不同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由于质料的组合方式不同,比如,蜜水是掺和成的,木柴是捆在一起的,书是胶粘成的,木箱是钉起来的;有些是由于位置的不同,比如,门槛和门楣的不同,只是因为它们是被摆在不同的位置上的;有些是由于时间的不同,如早餐与午餐;有的是由于地方的不同,如这里的风和那里的风;有的是事物本身的特性不同,如硬与软、稀与密、干与湿等等。亚里士多德说,我们说事物存在(是),就是要说明它的这样或那样的特性。比如,这个事物“是”门槛,是因为它处在如此这般的位置上;它所以是门槛(作为门槛而存在),就是因为它是在这样的位置上;而那个“是”冰,就是因为它是以那样的方式凝固起来的。所以,任何事物,它所以是这个事物(它的本质),就是由这些特性来定义的。它们有的是混合的,有的是掺和的,有的是缚在一起的,有的是凝固的,各自有不同的差异性。我们必须掌握这些差异性,因为这些差异性就是事物存在的原则(本原)。(注:1042b11—34。)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用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说来论证他自己的理论,但将德谟克里特的重点完全颠倒了。德谟克里特重视的是原子本身,原子才是万物的“本原”,而形状、位置、排列不过是原子存在的样式而已。但是,亚里士多德却认为事物的“本原”不是物质性的质料,而是它们具有的各自不同的差异性,他认为这些不同的形式才是决定这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的东西,才是事物的“本质”。这就是古希腊哲学中发生唯物论和唯心论区别的重要的理论根据。
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说明:每个事物的本质就是它存在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去寻找那作为每一事物存在原因的差异性,而这样的差异性就是说明质料(它只是潜能)的现实性。这是用公式即定义来说明的。例如,我们为门槛下定义,说它是“在如此这样的位置上的木或石”,房屋就是“在如此这样位置上的砖和木”,冰是“如此这样凝结的水”,和音是“高音和低音的如此这样的结合”,等等。(注:1043a2—11。)
在这种公式或定义中,是包括了质料和形式二者在内的。亚里士多德说,也可以将房屋定义为石、砖和木材,可是那样说的只是潜在的房屋(质料);也可以将房屋定义为“遮蔽人和货物的场所”(这是说明房屋的目的),就是说的现实的形式。亚里士多德说:那个标明差异性的公式,说明的是形式和现实性;而那个标明它的组成物的公式,只是说明了质料。他再举例说明:什么是“无风”呢?就是“空气没有发生运动”。其中,空气是质料,“没有运动”就是现实性或本体。什么是“浪静”呢?就是“海上平静”,其中,海是质料,平静就是现实性和形式。(注:1043a14—26。)
这样,亚里士多德简单说明了形式和质料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在讲到事物的形式——它们各自的差异性时,将它和性质、数量、位置等范畴联系起来了。本来,亚里士多德是将本体和本体以外的其他范畴严格区别开来的。形式属于本体,而且是第一本体,怎么能与其他范畴联系起来呢?因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不是柏拉图所说的那个空洞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要确定事物的形式——也就是决定这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就不得不确定这形式的内涵(内容包含什么),这样,就不得不确定它是如此这样的性质、数量、位置等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确定它的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等等。原来将本体和性质、数量等等区别开来,是一种分析,一种抽象;现在又必须将它们综合起来,才能得出具体的、有内容的本质。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