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美学是现代比较潮流中必然要涌现出来的一朵晶莹的浪花。这里的比较,不是随便地把这一个和那一个拿来比较,而是反映和代表着一种现代精神的比较。
与现代相对应的是古典。古典世界,从西方到东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追求永恒真理。西方从柏拉图的理式、基督教的上帝到黑格尔的理念是如此,中国儒、道、释的道和真如也是如此。宋代哲人融汇儒、道、释而为理学,理学家张载的话很能代表整个古典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比较潮流是一股学术潮流。从“学”的古今之变就更能够理解为什么现代学术会出现比较潮流。科学划分为分门别类的学科,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一门学科要成为“学”,即达到科学形态,按照古典的要求,必须符合几个基本条件:(1)有一批基本概念;(2)这些概念的定义是明确的,逻辑是一贯的;(3)按照逻辑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三点构成一门学科的理论形态。这个理论形态要成为科学,还须具有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它的理论是普遍有效的。西方的“学”在文字上,很多都有一个后缀logy,从这个词的源流看,确实包含了“学”的两大基本特征,它是道(逻各斯logos),具有普遍性,道又是以严密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西方之学为什么会有如是的特征和以如是的形式出现呢?可能,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出现的几何学是至关重要的。欧氏几何由九条公理严格地推出整个精美体系,是一切科学的范本。几何学是抽象的(它的三角形不是任何现实中的三角形),又是普遍有效的(任何现实的三角形都服从三角形定理)。在近代,牛顿力学又以欧氏几何相同的精神圣化了“学”的含义。牛顿把整个宇宙规律化了。人们既可在规律中体会到宇宙的统一性,又可在宇宙的统一性中体会到给宇宙规律的上帝:
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暗中隐藏;
上帝说,让牛顿去吧!
于是一切都已照亮。
——亚力山大·蒲伯
总之,“学”的古典意义意味着,一门科学的基本原理,是普遍有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味着抽象的概念世界与具象的现实世界在根本上是对应的。因此,科学的理论追求也就是对世界的永恒真理的追求。
然而“学”的古典意义随着科学本身的发展,在现代被重新思考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从三个重要的科学领域可以看出。在自然科学领域,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量子力学修正了经典力学,非欧几何证明欧氏几何并不是普遍有效的。在心理学领域,由弗洛伊德发端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心理分析学派,揭示了一种与一般意识规律不同的无意识方式。在人类学领域,从弗雷泽的《金枝》到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表明了原始人有一套完全不同于文明人的思维方式,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不仅表明了各文化思维的相对性,而且显示了习俗和情感方式的相对性。这样,科学理论,已经成“学”的逻辑严整、自成体系的理论的绝对真理与唯一真理和普遍有效性成问题了。(根据欧氏几何,由平行线外一点,只能引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根据非欧几何,由平行线外一点,可以引一条以上的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理论形态与现实世界严格的对应性也成问题了。(对人体及其病理既可作西医的解释,也可作中医的解释。)科学理论并不是现实世界的唯一真理,而是人在历史实践里由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创造出来说明世界的一套范式(para‐digms)。同一现实是可以用不同的范式来说明的。作为范式的理论不是现实的唯一解释,它的定义也不是普遍有效的,而是有范围的,超过范围就失效;并不是永恒如一的,而具有变化、变味、转化的可能。
理解了现代学术范式的特点,就可以理解比较文学曾出现的两大流派——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深层意义。影响研究与科学理论在跨民族、跨文化研究中的放大失效有关。按“学”的古典意义,对某一作品的描述,对它所作的结论应该普遍有效,不然理论就失去了作为理论的意义。然而实际上,某一作品在传播,特别是在跨民族、跨文化的传播中,往往产生出理论意料之外的效果,这就是理论的失控,或理论的放大失效。因此在交流频繁的现代社会,对处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学作品的研究,旧的文学理论无能为力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便应运而生。平行研究与科学理论在跨民族、跨文化研究中的演绎失败有关。某一概念作为对某一类事物的正确概括,应该是普遍有效的,但是在另一文化中,人们对同一类事物偏偏有另一套分类,另一套看法,完全搬套不过去,例如本书第五章讲的崇高(sublime)概念。面对跨文化之间的理论接触,旧的文学理论根本无法适应,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便应运而生。
比较潮流缘起于为历史的古今之变所推动的“学”的古今之变,然而在它的内部深处仍包含着一种为古典的“学”所包含的,也是“学”本身应有的基本精神:追求普遍的规律。只是在今天看来,一是“普遍规律”具有不同于古典的含义,二是对普遍规律的追求方式已完全不同于古典方式。
古典的普遍规律追求表现为本质追求,本质追求又具体为公理、定义、公式追求,一旦找到了事物的公理、定义、公式,就找到了事物的本质,这个本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质。而现代精神认为,人之所以从事物中找出公理、定义、公式,一方面在于事物自身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在于人的“找”,自然显现为一种怎样的面貌,是与人的“找”的方式、与人的实验设计分不开的(如波粒二象性)。或者用现代科学家的话说,人怎样提问(即人用什么方式去研究),自然就怎么回答(即自然就以什么面貌显示出来)。因此,所谓“规律”、“本质”、“公理”、“定义”表达的并不是一个纯客观世界的规律本质,而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后的符号世界,它也是自然面貌的一种显现,但不是唯一的显现,也是自然对人的回答,但不是最后的回答。因此,按照从爱因斯坦、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的思想共同表达出来的现代精神,事物并不存在一个最后的本质,事物显现为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在于你把它引入一个什么样的参考系。一部作品,显示为什么性质,在于你把它引入什么样的参考系。以作者的生平与个性来看作品,作品显示出一种性质;把作品放在同类作品群中,显出又一种性质;把作品放到一定的社会背景中,显出又一种性质……参考系可以不断引入。也许有人说,作品的本质就是作品在多种参考系中显出的性质的总和。然而,历史不会在某一点上停顿下来,新的参考系会不断地出现,从原则上说,参考系的引入是无限的,因此总和是不可能的,任何一种所谓的总和绝不是最后的总和。
事物的性质是由参考系决定的,这就是现代的普遍规律。具有现代精神的比较学,从基本上说,就是一种引入新的参考系的研究,通过新参考系的引入,显示出事物在原有参考系中无法显现的新的性质,从而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在参考系的不断引入和变化中,事物的固定和变化,单一和丰富,有限和无限敞示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随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人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世界的认识也上升到同一高度——现代科学和现代文化的高度。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