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世界天上、地下、自然、社会、阶级、个人的动荡,显示了人的活动的多样性的展开。它既有一种现实丰富的实践活动带来的多样性,又有一种由历史的变迁,由古代、中古到近代的大起大落而显出的多样性。在现实的多样性中,产生了审美范畴的多样性:美、崇高、雅、大、怪、丑……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古典主义戏剧、泛神论诗歌、感伤游记、浪漫传奇、现实主义小说……在历史的多样性中,东方艺术(主要是埃及、波斯、印度)、希腊艺术、中古艺术、近代艺术各有特色,斗艳争芳。在现实的历史的双重多样性中,能外能内能具体能抽象的形式已难以驾驭五光十色的质料了。且不说主观与客观、内与外、感性与理性、历史的多样性与现实的多样性等多方面如何统一的问题,无限的宇宙和动态的历史就首先把它难住了。黑格尔站在近代科学和哲学的高度,用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代替了理式的机械推演,用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代替了形式与内容的数的和谐,用内与外的有机论代替了亚里士多德头、身、尾的有机论。
形式在康德和席勒那儿还带着的由古代而来的理性本质的灵光圈,被黑格尔取了下来。形式就是感性形象,包括质料在内。内容在康德、席勒那里还是由古代而来的无形式的质料、现象、感性物,黑格尔则清除了这些感性成分,将之上升到不沾世俗感性的纯逻辑的宝座。只有当绝对理念走完自己的逻辑行程,外化为自然界时,才从天上来到人间,投入感性事物的怀抱。但它降入尘世,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命定行程。绝对精神行至艺术阶段,开始了美的历程。这里,黑格尔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深刻地阐述了审美对象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艺术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美的理念和外在形象的统一。理念决定着适合自己的艺术形象。美的理念本身是一些重要差异面的整体,是在发展中运动着的理念。它的差异面的运动,从历史类型和艺术门类两方面展开了内容和形式的多种关系:东方象征型艺术,形式大于内容;希腊古典型艺术,形式与内容契合无间;近代浪漫型艺术,内容大于形式。这是美的理念的历史展开。在艺术门类上,建筑属象征型,雕刻属古典型,绘画、音乐、诗属浪漫型。形式和内容在历史类型和艺术门类两方面的多种关系是从艺术概念的本质和理想来看的,从美的理念的发展看,每一艺术类型的门类又与内容是一致的,“因为理念本身就是外在形象的内在意义”[3]。象征类型和门类,“理念本身还是抽象的,未受定性”[4];古典类型和门类,美的理念达到自己的理想;浪漫类型和门类,美的理念作为绝对精神,是独立自主的精神,它不满足于外在界,而要退回精神自身。
黑格尔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既顾及关系的多样性,又坚持了艺术的理想,从美的本质阐明了艺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又从美的理念的历史发展揭示了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然而艺术是宗教和哲学的前阶段,美的理念不过是绝对理念进入艺术阶段的理念,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逻辑性的东西。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或是由于理念未找到适合自己的感性形式,或是理念要想从感性形式中挣脱出来。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理念具体融合在形象中。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科学,是绝对理念发展的顶峰。黑格尔的理念的逻辑性决定了艺术内容的逻辑性,决定了他审美对象结构理论的浓厚的逻辑倾向,逻辑的概念毕竟不是艺术的真正内容。
在审美对象内容与形式(文与质)这个层次上,中西美学都揭示了形式和内容的矛盾状况,都把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作为理想。但中国美学的“内容”有很浓的政治色彩,西方美学则带极重的逻辑和概念意味,这是中西美学前一阶段文与形式的政治走向和科学走向的进一步发展。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中国,对形式和内容的矛盾,文胜质,质胜文,事胜辞,辞胜事,以及为文造情的丽以淫,都是坚决反对的。而处于发展进化观的西方近代,虽以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古典艺术为理想,也同时承认形式大于内容的象征型艺术和内容大于形式的浪漫型艺术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美与崇高都代表时代精神。
中西美学对审美对象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研究,都不是表现为纵深的挺进,而是显现为平面的展开。中国的人与文、事与辞、丽与则三重结构是在共时性上的平面展开;西方形式大于内容,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内容大于形式是在历时性上的纵向展开,这种历时性终究又转为艺术门类的共时性。审美对象结构理论的平面展开,既是偏重联系的结果,又是偏重联系的表现,它更多地以一种整体的统一性来看待艺术。中国是把艺术放在与天一致的人道——社会政治伦理中,黑格尔是把艺术放在牢笼万有的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中,因此他们把政治伦理内容或逻辑概念内容看成是艺术的内容。中西审美对象理论必然还要进一步发展。
注释
[1]详见本书第十一章。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44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黑格尔:《美学》第二卷,4页。
[4]黑格尔:《美学》第二卷,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