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的孤立说、内摹仿说、移情说都是阐述一种审美态度导致主体的整体转换。
西方美感主体构成转向的第三种倾向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关于大脑感官的动力结构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是由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提出的。该书主要讲视知觉,但只要其原理成立,一样可以运用于听知觉。
格式塔美学认为,看,不是纯粹的对客观对象进行实录。观看,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如:“天空的蔚蓝色,天鹅那弯曲的长颈,书本的长方形……仅是几条简略的线条和点组成的图样,就可以被人看作是一张脸。”[5]总之,仅仅是少数几个突出的特征,就能够决定对一个知觉对象的认识,并能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式样。看,实际上就是通过创造一种与刺激材料的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看,形成的是一种完形。完形不是客观事物的纯外形,而是看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知觉中的完形。举例说吧,一个正方形中心有一个圆点,该图看起来是稳定的,觉得很舒服,如果圆点略偏离中心,就不平衡,使人觉得它想回到中心,而且觉得有一种力要把它拉回中心。如果圆点不在中心附近,而在正方形的边线附近,也给人一种不稳定感,好像边线有一股力要把它吸引过去。这里,图形中的力不是理智判断出来或想象出来的,而是眼睛感知的,是看出来的。它并不是客观地存在的,却是客观地存在于知觉中的,存在于完形中的,它是一种心理力。我们为什么会体会到完形中的力呢?得从知觉过程来理解。在视觉感受中,任何一条画在线上的线条,一块用泥土捏成的形状,都像是抛入池塘中的石头,产生运动直到达到平衡。大脑视皮层本身就是一个电化学力场,任意一个点受到刺激,都会立即扩展到临近的区域中去。大脑皮层中局部刺激点与局部刺激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力的相互作用,视知觉对客体形式的知觉过程,亦是大脑皮层生理力的活动过程。观者从客体的形式上“经验到的‘力’是活跃在大脑视中心的那些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或者就是这些生理力本身。虽然这些力的作用是发生在大脑皮质中的生理现象,但它在心理上都仍然被体验为是被观察事物本身的性质”[6]。由于知觉式样实际上是一个力场,所以即使完形中静止之处,也“并不表明这些地方不存在积极的力,所谓‘死点’并不是真正死的,而是说在这一点上感受不到任何一个方向上的拉力,因为在这一点上,来自各个方向上的力都达到了平衡,对于那些敏锐的眼睛来说,这个平衡的中心点上充满着活的张力,这种静止,就像拔河比赛中由双方的力量势均力敌而绳子产生的静止一样,它虽然静止不动,却负载着能量”[7]。另一方面,与完形力的式样相同步,心理也产生一种情感兴奋。情感兴奋本质上也是一种力的结构,各种不同的情感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力结构,舒服、紧张、不稳定感的情感结构就是与完形中力的式样相同步相一致的力的情感,它虽然是发生在内心的情感现象,但很多时候也被体验为事物的性质。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关于美感的主体构成就是这样一个知觉感官、大脑、情感的动力统一过程。
西方美感的主体构成在现代转向的三个方面,似乎又可以综合为一个整体:(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一切部分都可以成为美感的构成因素。当然眼、耳具有突出的地位。(2)它们成为美感构成因素的关键在于审美态度。(3)一旦因审美态度进入审美过程,主体的具体活动方式就是感官、大脑的动力过程。
注释
[1]桑塔耶纳:《美感》,3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同上书,38页。
[3]同上书,43页。
[4]同上书,143页。
[5]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49~5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同上书,11页。
[7]同上书,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