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走上前来,解开了自己的裙子。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她脱下裙子,将它盖到了惠里特的头上,她一边温柔地向他喃喃地说安慰的话,一边帮他把“面罩”弄正。效果十分显著。惠里特变得“像鸵鸟一样安静了”。
一位在公共场合脱衣的女士,一位头上蒙着裙子的男士——世博会上令人惊奇的事物似乎说也说不完。
世博会是芝加哥的骄傲。多亏了丹尼尔·伯纳姆,这座城市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实现一些了不起的成就,尽管遭遇的种种困难不论以哪种标准来看都足以使建造者望而却步。这里到处充满主人翁的心态,而不仅限于成千上万名购买了世博会股票的市民。希尔达·萨特在父亲带他参观世博会时产生的改变中察觉了这一点。“他似乎对世博会有一种个人的自豪感,仿佛他在设计中出了力似的。”她说,“当我回想那些天的时候会发现,在芝加哥的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感受。那时,芝加哥是世界的东道主,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不过,世博会不仅仅是激发了自豪感。它带给了芝加哥光明,以此来对抗经济危机产生的越来越浓重的阴霾。伊利铁路公司发生了动荡,随后倒闭了。接着北太平洋公司也倒闭了。在丹佛市,三家国家银行在一天内接连倒闭,连带着压垮了一系列的其他企业。因为担心发生缺粮骚动,市政部门召集了一批民兵。在芝加哥,《内陆建筑师》杂志的编辑们试图让大家宽心:“现在的情况只不过是意外。资金只是被隐匿了。企业是吓坏了,但并没有被打倒。”然而,编辑们错了。
六月,两位商人于同一天在芝加哥的同一家旅馆——大都市酒店自杀了。其中一位在上午十点半用剃须刀割破了自己的喉咙。另一位从酒店的理发师那儿听说了这个消息。当晚,在自己的房间里,他把晚间便服的丝绸腰带的一端绕在了脖子上,然后在床上躺直,将另一端系到床架上,就这样滚下床去了。
“每个人都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亨利·亚当斯写道,“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损失比邻居更为惨重。”
离世博会闭幕还有很久,人们却开始为它不可避免的消逝而哀叹。玛丽·哈特韦尔·卡瑟伍德写道:“当这个仙境关闭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当它消失于世,当魔力不再持续,我们要如何面对?”一位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女经理萨利·科顿是六个孩子的母亲,她在芝加哥度过了这个夏天,并在日记里写下了一种普遍的担忧:在参观完世博会以后,“所有的事物都显得渺小而不重要了”。
世博会是如此完美,它的优雅和美丽就像一颗定心丸:只要它还在持续,就不会有真正的坏事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或是发生在任何地方。
[1]美国旧印第安人部落彭加人的酋长。
[2]帕代雷夫斯基,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政治家。
[3]哈利·胡迪尼,匈牙利裔美国魔术师。
[4]斯科特·乔普林,非裔美国钢琴家。
[5]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任总统。
[6]戴蒙德·吉姆·布雷迪,美国商人、金融家、慈善家。
[7]莉莉安·罗素,美国演员、歌手。
[8]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美国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