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乃陈舜臣大师于推理处女作《枯草之根》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的第二年,即昭和三十七年执笔完成。本作以主人翁陶展文为中心,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精彩纷呈、悬念迭起、蕴藏着时代厚重感的推理故事。
陈舜臣大师的写作风格正如本作主人翁陶展文一般悠然潇洒、海纳百川,笔下的人物性格与故事结构皆不拘一格,作者本人的高远心境与深厚阅历由此可见一斑。
本作主人翁陶展文凭借其迥异的个性,在我国推理文学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陈大师的处女作中初次登场,便深受读者欢迎。去年,在《周刊文春》刊物举办的“东西悬疑文学TOP100”中,《枯草之根》位列第50名,另一册佳作《炎中画》(1941)位列第72名。历时二十余载,陶展文的人气依旧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其独树一帜的人物性格。
初次邂逅陈大师的作品时,鄙人正醉心于松本清张大师的作品。在那段时间里(昭和三十年至四十年),鄙人的涉猎范围甚广,时常同时拜读多位大师的作品。因此,每次提起陈大师的作品,鄙人的脑海中总会响起松本大师在《黑色手帖》中谈及“推理的魅力”时做出的一段评论。
现今的推理小说有一大通病,即“重推理,轻动机”。为了掩盖这一缺陷,作者通常会在故事末尾生硬地安插一个似通非通的动机,此类文章难上台面。
动机象征着人性。是做罪犯,还是做普通人,仅在一念之差。迄今为止,小说中出现的动机无一例外地牵扯到个人利益,如金钱、爱欲,千篇一律的动机让人审美疲劳。在下拙见,动机若能加上社会性色彩,是否更有益于故事深度的拓展呢?
以清张为界,之前的本格派推理文学偏重于推理过程,最终沦为情节空洞、孤芳自赏之作。自松本大师首创“心理诡计”概念以来,其后的作家都遵循“身边事”“一般人”等原则,将推理文学从“鬼屋”解放到了现实世界之中。
在对社会派推理潮流的推动上,松本大师居功至伟。无论是昭和三十六年以水俣病为题材荣获第14届“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大奖(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的水上勉的杰作《海之牙》(1935),还是于昭和三十五年荣获第44届“直木奖”的黑岩重吾的传世经典《背德的女子》,都是社会派推理界的巅峰之作。
在这个推理全盛时代,陈舜臣大师仍然稳扎稳打地进行着创作,在文学界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然而,陈大师的推理作品却并不完全属于社会派推理。他的作品包罗万象,远非“流派”二字可概括。若强行归类,他的作品可以并入社会派色彩浓厚的人生派,也可称其为人性派。
从本作主人翁陶展文的推理手法中就能看出,陈大师不屑于在案情中安插俗套的暗示与误导,读者只需将视角转向人性,也就是犯罪动机,便可轻易触及真相。推理作品在讲述动机的同时,也在剖析凶手那不为人知的心理历程——到底是何等的内心煎熬,才会让他做出害人性命这样反社会的举动?通过这种剖析,犯罪的本质、凶手的本质、作案手法的独特性、作案动机乃至作案必然性,就都无所遁形了。
犯罪源于凶犯复杂的人生阅历,只有人生阅历同样厚重的人才有能力揭穿其动机。本作主人翁陶展文就承担着“揭晓动机”的责任。
陶展文,一个年逾五十的食堂老板,《枯草根》第二章中曾提及他的经历。
陶展文的人生可谓坎坷。他生于陕西,长于福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研习法律。由于少年、青年时光均在东京度过,他操着一口熟练的日本官话。大学毕业后一度归国,或许是厌倦了祖国的政治运动,再次移居日本,随后与日本女子结缘,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日籍华侨生活。其父为拳法达人,陶展文年幼时便暗得拳法三昧。至于他的厨艺,既非南菜系,亦非北菜系,纯属无师自通。除此之外,他在中医学上也颇有造诣,在朋友圈中有“在世华佗”之名。
陶展文虽然只是一介食堂老板,却对棘手的杀人案件备感兴趣,本作的第五章曾对此进行了如下解释——“陶展文的探索欲源于对错综复杂人性的求知,而谋杀,正是人性的最佳投影。若非仍对人性寄予厚望,又怎么会操这份闲心呢?”
但陶展文并不会主动去寻找案件,例如在本作中,他是出于好意接待了香港女孩林宝媛,才无意间被卷入酒店杀人案件的。
随着调查的深入,陶展文对案件嫌疑人林东策的曲折经历产生了共鸣,而这一看似单纯的共鸣,却指引陶展文揭开了层层内幕。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在推理的间隙精心安排了“后乐园之游”这样讨论异国文化差异的片段,为小说整体平添了几分厚重。
追溯陈舜臣大师的创作历程,不难发现,他的初期作品都是围绕密室与不在场证明的本格派推理,但自从创作了以中日历史为背景的《炎中画》,陈大师笔锋一变,转攻历史小说,昭和四十年出版的宏伟壮阔的历史长篇罗曼史《鸦片战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此后,描写手艺人在战乱中追求艺术的坎坷一生的《青玉狮子香炉》于昭和四十年荣获第60届“直木奖”。第二年,《再临玉岭》与《孔雀之道》两部作品同时获得昭和四十五年的第23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鸦片战争实录》与《敦煌之旅》分别在昭和四十六年与昭和五十一年获得“每日出版文化奖”与“第3届大佛次郎奖”,这两项大奖标志着陈舜臣大师成功进军历史实录与纪行文学领域。此外,《三国史秘本》与《小说十八史略》等新学派中国古典文学的问世,也反映出陈舜臣大师深厚的文学历史底蕴与多变的写作风格。
陈舜臣大师从发表推理处女作开始,便在鼎盛的社会派推理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这要归功于他始终秉持自己别具一格的写作特点,巧妙地将本格派与社会派的精髓融合,陈大师笔下的食堂老板陶展文便是二者的最佳接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