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人物关系图


在清政府的权臣中,和日本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外交大臣了。


中国的历代王朝一向不重视外交工作。实际上,与其说不重视,不如说他们甚至都不认为自己需要外交,原因就在于所谓的“中华思想”,即他们认为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周围的国家都被视为蛮夷之国,因而不需要与之交流。历史上中国国力强盛,周围的小国都想得到大国的庇佑,因此会不远万里,带上贡品前来朝拜,中国不会将其视为平等的国家,而是采用慰抚的方式,即回赠更贵重的礼物,将其收为附属小国。因此,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和葡萄牙均被视为番邦,他们在广州的贸易,也被当作带来了本国的特产给中国“进贡”,而中国为了安抚他们,也将本国的特产赐给他们,以示褒奖。


中国了解到国家平等之说,大概是到了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的六部制度起源于北周[1],这种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清政府所设六部如下:


户部——管理税收、财务。


吏部——管理民政、人事。


兵部——管理军事。


工部——管理水利、土木建设。


礼部——管理仪式、典礼。


刑部——管理司法。


过去,中国和外国交往时,“礼部”处理礼节接待等事,“户部”则掌管进口税等财务事宜。虽然两部共管一事问题很多,但鸦片战争之后又过了很久,专门办理外交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才成立。


中国历代王朝一直沿用六部制度,因此人们一直对“六”这个数字很敬重。但后来不能再拘泥于“六”了,于是将兵部分成陆军部和海军部。此外,还设立了邮政部和学部。


各部长官均称“尚书”,每个部满、汉尚书各一名。户部的满尚书是那桐,而汉尚书则是“硬骨头汉子”鹿传霖[2]。


总之,中国的衙门相当复杂,外务部就更复杂了,除尚书外,还设有“总理大臣”和“游说大臣”。当时,外务部的总理大臣由清朝的实力派——军机大臣庆亲王兼任。庆亲王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永璘之孙。不管是论出身门第,还是真才实学,此职都非庆亲王莫属。


庆亲王名字处有铅笔注释:“此人特别吝啬。”旁边还有两个名字:


陶大均——主管行政杂务。


萨荫图——俄语翻译。


任用陶大均估计和那桐重视文保泰有关。至于萨荫图,可能是因为与俄国关系密切而设置的俄语翻译。


辅佐“总理大臣”的“游说大臣”原是王文韶,最近却改为了那桐。外务部中的汉尚书由瞿鸿机担任,满尚书则由那桐兼任。


因此,外务部是由庆亲王和那桐掌握着实权,而且二人属同一派系,可以说是沆瀣一气。文保泰与此二人关系密切,是代办杂务的重要人物。要买通这些人,钱花少了可不行,非要巨资不可。当然,庆亲王和那桐都不会直接过手。所谓代办杂务,文保泰做的就是这个。


策太郎双手置于桌上,撑着身子,一边仔细看名单,一边思考各种问题。他越看越觉得,日本似乎马上要被卷入到巨大的旋涡里,顿时,眼前一片昏暗,身体也不由得发起抖来,过了许久仍然无法平静。


[1]六部制起源于北周:三省六部制源自隋唐。原作者误作北周。


[2]鹿传霖(1836—1910):清末直隶定兴人(今河北省),字滋轩,同治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四川总督。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募兵三营护送西太后逃至西安,之后授两广总督、军机大臣。回京后,兼督办政务大臣。1909年(宣统元年)任东阁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