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永远在一起

亚历山德拉·斯泰因在家里再也待不住了。从昨天开始,她的不安已经持续了一整天,而且越来越严重。父母为什么不回电话呢?八十六岁的卢德米拉和八十八岁的威廉·贝尔格霍茨根本就不会有打电话不方便的情况,因为他们离开家的时间从来都不会超过三个小时,而且,以往他们不仅每天都期待着和大女儿的通话数次,还会要求女儿打过来。一定是出了什么事。几乎一夜无眠之后,亚历山德拉·斯泰因决定亲自去看看到底怎么了,于是开车去了柏林东北部,父母居住的那栋半独立住宅。在一种不好的预感的驱使下,她没有花时间去按门铃,而是用备用钥匙开了门。


当天下午一点半,我接到了凶杀案件侦破组打来的电话,负责此案的罪案侦查科警官告诉我,有位女士打电话报警,说发现她的父母在家中死亡。紧接着,他用了几个字向我简短地描述道,自然死亡的可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我们要处理的很可能是一起双重杀人案件。


半小时之后我到达现场,看到了一幅熟悉的画面:在房子旁边,车库前的车道上停着两辆警车,不过既没有闪蓝灯,也没有鸣警笛。实际警务工作中真实的案发现场或是尸体发现现场,可比犯罪电视剧里演得要低调多了。


许多看热闹的好奇目光从四周房子的窗户里向我们投来,街对面也聚集起一些邻居和路人,正在那儿窃窃私语。离贝尔格霍茨夫妇的房子几米远的地方停着两辆现场痕迹保护部门的大众牌小型货车,刑事技术人员用这种厢体较大的车辆来运输在案发现场以及尸体发现现场需要使用的整套工具设备。


房子里到处都忙忙碌碌的。两位穿着白色防护服,戴着橡胶手套,脸上还蒙着口罩的调查员正走上通往二楼的楼梯,一位同样一身白色防护服的刑事技术人员正在提取进门处一个橱柜上的指纹。我看到走廊尽头,一个稍远的门洞里,相机的闪光灯闪了几下。警方的摄影师已经来了,正在为犯罪场景做记录。房子进门处的地上放着好几个打开的铝质提箱,这些提箱属于刑事技术组的同事们,里面已经摆好在案发现场收集物证线索需用的各种物品和工具。箱子里除了各种尺寸的塑料袋和纸袋、金属和塑料的镊子、大大小小的保存证据的塑料容器、配有不同镜头的数码相机和用来保存纤维状证据的塑料胶带之外,还放着几个密封的塑料袋,里面装着防护服。


将全身都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防护服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自身不会掉落任何织物纤维(是用所谓无缝纤维无纺布制成的),并且可以避免防护服下的衣服掉下的织物纤维污染犯罪现场,给搜寻重要犯罪证据增加难度。更重要的是,调查人员不应将自己的DNA留在犯罪现场,并以这种方式留下“外来痕迹”,因为这些痕迹之后要费时费力地用DNA分析技术从现场的DNA痕迹中分离出来,留下实际来自嫌犯和受害者的DNA。出于这样的目的,警官们除了要戴上防护服的帽子以外,还要戴口罩,这样,他们在和同事交谈的时候,即使最微小的唾液喷沫都能够被捕获。此外当然还有橡胶手套,也可以防止这些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留下指纹或者皮肤碎屑(还有再次随之而来的DNA痕迹)。而在某些规格的防护服中,像脚套一样完全能包住脚的塑料套鞋,是整套装备中的最后一环。


顺便说一句,作案者在犯罪现场一定会留下某些痕迹,比如他身上穿的衣服的纤维、指纹、毛发、皮肤碎屑、血液或精液等,我们认知到这一点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它是由现代刑侦技术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法国医生、法学家埃德蒙·洛卡德提出的,这一理论为警察的侦查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于是,很遗憾,我必须夺走各位亲爱的读者的幻想,你们以为我们法医在犯罪现场也要负责刑事技术人员的工作,好像电视剧《CSI》里的法医们那样。这绝非事实。面对这种误解,我也常常自我安慰说,警官们同样不会来做尸体解剖的。


现场痕迹保护部门的调查员(在警界官方术语中简称为“SpuSi”,可别和巴伐利亚的Gschpusi[1]混为一谈)递给我一套还没拆包装的防护服,在去仔细查看两名死者之前我穿上了它,也戴上了手套、口罩,蹬上了塑料套鞋。真可惜,像《犯罪现场》里明斯特的法医伯尔纳教授那样,穿着定制的小礼服,系着飘逸的真丝围巾去工作,是肯定不被允许的——当然,这种穿衣风格本来也不太适合我。


我跟着这位调查员来到走廊,一只手提着装有镊子、电流刺激仪、电子体温计和眼药水的现场工作箱,另一只手拿着我的笔记本电脑。在通向起居室的门洞旁,调查员站定了,头往一边偏了偏,示意我看面前的地板。


卢德米拉·贝尔格霍茨的尸体仰面朝上,伸展着躺在这间二十五平方米大的房间的地板上。她的头倚着门槛,脚指向房间里。她身着一件白色的长睡衣,一件浅黄色的晨袍,脚上套着拖鞋。她的胳膊肘弯曲着,手掌放在胸口。靠近死者双脚右侧的地方,一个明显带有七十年代风格的一体式组合柜前,有一个翻倒的单人沙发。除此以外,起居室看起来是收拾过的。距她双脚半米远的地方立着一个助步器,她脑袋右边放着一副上牙假牙,还有一片沾着褐色、已经变干的“疑似血液附着物”的成人尿布。换句不那么专业也不那么经雕琢的话来说:尿布上沾着一些东西,看上去像是已经干掉的血。疑似血液附着物,或者说“吸附物”(也可以叫作“血痂”),在死者的口中以及鼻孔处也有。而两颊、上下眼睑,还有皮肤上,则有大量的细小点状出血点。


这种大多数直径不超过一到两毫米的红点,是强制性窒息身亡的典型表现,即由扼杀、勒死、捂住或者堵住口鼻而引起的窒息。这些血点不仅仅会出现在脸部皮肤上,出现最多、最密集的反而是在眼结膜上。为了检查那里,要将死者双眼的上下眼睑都用镊子夹住,然后向外翻卷一下,再放到牵拉装置下。这听起来好像很粗鲁,对于没见过实际操作的人来说看起来也是一样,但是只有这样才能毫无遮挡地看到眼结膜,不然它们总是躲在眼睑的里面,没法检查。


在卢德米拉·贝尔格霍茨的眼结膜上,也有大量的深红色点状出血点。从第一眼看到的情况来说,她是窒息而死的。但她是被动窒息吗?这个问题将在之后的尸体解剖中得到回答。


在离卢德米拉·贝尔格霍茨三米远的地方,威廉·贝尔格霍茨躺在一个三人沙发上,同样是仰面朝上。他身着一件灰色毛衣,一条黑色布料的裤子,还有黑色的袜子,从颈部到脚尖都盖着一条羊毛毯。他的右臂从沙发上垂下来,左臂弯曲,放在胸前。威廉·贝尔格霍茨的脑袋上套着两个塑料袋,不过此时被推到额头位置,好让袋子不会遮住他那张牙齿已经脱落的苍老的脸。


一名刑警告诉我,他们的女儿发现父母的时候,这两个套在一起的塑料袋仍然是拉下来的,一直遮到脖子——在我给死者做检查的同时,他向我简要介绍了调查的现状。亚历山德拉·斯泰因说,在警察和急救人员到达之前,除了套在她已经去世的父亲头上的两个塑料袋之外,她没有动过父母房子里的任何东西。医疗组在几分钟之后就撤离了,因为对于贝尔格霍茨夫妇来说,一切的医疗救治都为时已晚。亚历山德拉·斯泰因也明确地认定尸体就是她的父母,因此,在身份辨认这方面我们就不需要再做什么了。


当我为了检查尸体背部而把卢德米拉和威廉·贝尔格霍茨先后翻转过来,并把他们身上的衣服推上去的时候,我马上就看到尸体上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尸斑。即使我用力以手指按压,也不能把尸斑“压下去”,这表示我做检查时,他们二人很可能已经死亡超过二十个小时了。


为了做出更为精确的估计,我测量了两具尸体的体温,还有起居室里不同位置的室温,将测量数值输入手提电脑里的计算程序。结果是:卢德米拉和威廉·贝尔格霍茨差不多是同时死亡的,是在前一天的九点钟到十三点之间。由于亚历山德拉·斯泰因做证当天十点过一点儿的时候她给父母拨了一通电话,且那是第一次电话无人接听,调查员认为,很可能他们那个时候已经死亡了。


至此,我在贝尔格霍茨夫妇尸体的发现现场所做的检查就告一段落了。


一个小时后,负责此案的几位柏林凶杀案件侦破组的调查员,还有两位刑事技术人员,踏入了法医研究所的大门。几乎就在同时,我们所里的专业尸体运输车也把死者运来了。为了稍后在实验室里与尸体发现现场保存的指纹进行比对,刑事技术人员采集了卢德米拉和威廉·贝尔格霍茨的指纹,然后我们就开始了尸检解剖。


我把卢德米拉·贝尔格霍茨口鼻上已经结痂的血块取了下来。另外用无菌生理盐水润湿了一块脱脂棉片,将它放到了一个同样经过无菌化处理的塑料容器中。


在尸检室刺眼的氖光灯下,死者脸部皮肤和眼结膜上的那些点状出血点显得愈发清晰。我更加仔细地检查了死者的嘴唇和鼻子。上下唇的黏膜已经变干了,呈现出与之相符的褐色,嘴唇上方的皮肤、鼻尖和鼻翼,还有额头上也是这样。如果死者还活着的时候有皮肤磨损,就会发生这种“皮肤干燥”的现象。当表层皮肤脱落,下层皮肤就会由于水分蒸发而失水。一段时间之后,皮肤磨损的部位会形成一层浅褐色或者红色的痂——这是个不太显眼,但在类似这种情况下可当作决定性证据的指征,告诉人们曾经发生了些什么。


接下来,我查看了死者的嘴部。我还给卢德米拉试戴了一下那副上牙假牙,就是落在她尸体头部右边的那一副,发现正合适。卢德米拉的下牙床上还有自己原本的牙齿,当我把她的下唇轻轻地向外拉并翻下来的时候,我发现黏膜上有伤口。把下唇轻压在下牙床的牙齿上就能看出,受伤的部位与门齿和犬齿的咬合面正好贴合。没有人会用这么大的力气来咬自己,这个发现,加上那些点状出血点以及口鼻处的结痂块,只能得出一种结论:卢德米拉·贝尔格霍茨是窒息而死,是因为有人用暴力捂住了她的口鼻,很可能用的就是放在卢德米拉·贝尔格霍茨脑袋旁边的那片尿布。这一点很快就能由实验室里对于这片尿布的化验证实。


对卢德米拉·贝尔格霍茨进行尸检解剖的发现倒不怎么惊人。我发现她体内脏器的一处严重瘀血(这表明,在创口处有大量血液从内脏上的切面涌出),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血管中也有很多流动的血液。这两点本身并不是什么非常特殊的发现——仅凭这两点无法得出任何明确的结论——但与其他更明确的体征联系起来,就也属于指向窒息身亡的进一步证据。


血样和尿样的化学毒理学检验呈阴性。


威廉·贝尔格霍茨的尸检结果显示他同样是窒息而死的,不过窒息的种类和方式不像他妻子那样血腥。


在死者的胃部和十二指肠中,我找到了一种浅褐色的液态物,只有几毫升,其中混合了一些灰白色的麦糁状颗粒——看上去特别像是药片的残余物。这一定是威廉·贝尔格霍茨在死前一段时间吞下的,因为它们有一部分已经到达十二指肠了。


化学毒理学检验证实了我的猜测:这确实是药片的残留物,里面含有劳拉西泮,一种强力镇静剂,和我们购买的安定片里的地西泮成分差不多。不过,血液和尿液中检出的有效成分浓度很小,远远不到致死剂量。而威廉·贝尔格霍茨并无可以导致其死亡的严重疾病,他是被套在头上的两个塑料袋闷死的。


两天后,国家检察机关开始了死亡案件调查程序。刑警的调查显示,没有任何线索指向这两位老人的死是外来人员作案。他们所居住的那栋半独立住宅,无论是房门还是门锁,都没有任何暴力打开的痕迹。房间里的所有窗户都是关着的,过道上的橱柜和厨房的柜子里都放有大量现金,看上去不像是一桩抢劫杀人案。而且整栋房子里,除了贝尔格霍茨夫妇和他们女儿的指纹以外,找不到其他人的指纹。另外,警方的报告中这样写:“没有访客来访或者第三人曾进入房屋的迹象。”在二楼的卧室里,除了仔细整理好的个人文件和他们死亡的那天早上才写下的一封遗书之外,调查人员还找到了来自多个安乐死组织的资讯手册。


稍后,那片成人尿布的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卢德米拉·贝尔格霍茨就是被这片成人尿布闷住而窒息的。如同预想的一样,那些浅红色的吸附物被证实为死者的血液。由于死者身上并无其他伤痕,这些血液只可能是她丈夫用成人尿布按住她的嘴巴时,从她下唇内侧的伤口里流出来的。


凶手不可能是其他人。尿片上既检测出了卢德米拉的DNA,也检测出了威廉·贝尔格霍茨的DNA,其他人的DNA痕迹则完全检测不到。而卢德米拉·贝尔格霍茨用尿片令自己窒息而死的可能性是可以被排除的,因为一旦因缺氧而失去意识,她手臂上的肌肉系统就会变得松弛无力(全身的所有肌肉组织都会如此),她也就无法继续按住尿片了。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她就会恢复意识。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窒息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威廉·贝尔格霍茨也清楚,因此他选择了另一种方法。用成人尿布捂死了躺在起居室地板上的妻子之后,他在沙发上躺下,在头上套了两个塑料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最近几个月里,我的父母时不时地提起,哪天不行了,他们想要自杀。”亚历山德拉·斯泰因告诉进行调查的警官,“不过我以为那只是他们对于忧虑的一种夸张说法,从来没有引起警惕。”


卢德米拉和威廉·贝尔格霍茨的死亡,是一种典型的老年人自杀事件。人到老年,无论男女,都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死亡即将到来,尤其是当他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身体机能在衰退的时候。与此同时,对于伴侣去世的恐惧也与日俱增。研究自杀的学者们经常谈论与老年人自杀有关的整个“动机集合”,由一系列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组成,共同促使他们做出了自杀的决定——而与之相反的是,对于较为年轻的人来说,单一的某个动机,或在一时冲动之下自杀的情况就较为多见了。


同时,贝尔格霍茨夫妇的案例也是一起典型的“集体自杀”。在他们所担心的事情——由于死亡或者去养老院而被迫分开——发生之前,卢德米拉和威廉·贝尔格霍茨共同做出了结束生命的决定。


在此,必须将“集体自杀”的概念与“扩大性自杀”做出非常明确的区分,关于后者,我们在本书的第二章里已经有所认识了。集体自杀,绝大多数是两个人(多人的情况很罕见)一致决定赴死。其中大部分人在自杀以前生活中的关系非常紧密,通常是长期的伴侣。最常见的自杀动机是身体上的疾病,或者年老体衰。在典型情况下,当事者会选择同样的自杀方式,比如吃安眠药或精神类药物、服毒、开枪自杀、跳楼——或者如同贝尔格霍茨夫妇的案例,窒息身亡。大部分案例中,伴侣会同时结束自己的生命。除此之外,集体自杀中也有类似扩大性自杀的情况,即两人中的一人先杀死另外一人,然后再自杀。但这起案件,从定义来看,并不是一起扩大性自杀,因为一人杀死另一人的举动是建立在共同决定的基础上的,可以看作卢德米拉和威廉·贝尔格霍茨共同制订的计划。


之所以要严格区分两种概念,是因为需要先杀死伴侣的那个人,有可能在自杀时活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其实是一起扩大性自杀,那么活下来的这个人就会因杀人罪被起诉,并得到相应的刑罚。而不同的是,集体自杀的幸存者几乎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后果。


不过,那时候他或她也几乎不会因此而高兴。


发现父母去世之后,亚历山德拉·斯泰因于深夜回到了家中,她发现自家信箱里有一封信。这封信是她父亲威廉·贝尔格霍茨写下的,有签名,信上还有来自她母亲的颤抖的签名。在这封于两位老人死亡当日清晨寄出,向唯一的女儿告别的信上,威廉·贝尔格霍茨用简明扼要的字句描述了他们的恐惧。担心一方比另一方活得更久,不得不独自继续生活;担心生活自理能力日益下降,不久就会完全不能自理,必须搬去养老院。信中写道:“比起死亡,我们更害怕养老院,虽说你可能无法理解这一点。”


有一种特殊的集体自杀,这种集体自杀十分令人震惊,幸运的是,它非常罕见,这就是“仪式性大规模自杀”。牺牲者几乎都是某个邪教的成员。比如一九九四年十月,瑞士“太阳圣殿教”的五十三名成员集体死亡,再比如一九九七年三月,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附近的一幢别墅中,邪教“天堂之门”的三十九名成员大规模集体自杀,这些事件都引起了极大轰动。


有关当局对“太阳圣殿教”集体死亡事件的调查结果显示,从法律角度来看,牺牲者中的大多数都是被谋杀或者被迫自杀身亡的。


而那些死去的邪教“天堂之门”的教徒,看上去确实是死于一起真正的大规模集体自杀。这个邪教的成员相信,死亡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在外星人的帮助下实现的“进入宇宙空间的超度”。该邪教成员认为,有一架UFO藏在二十世纪被观测最多的天体、最亮的彗星之一海尔-波普彗星的身后。一九九五到一九九七年间,用肉眼就可以在夜空中看到这颗彗星。他们坚信,这架UFO将在他们死后带他们进入新的生命体,因此,他们选择在一九九七年三月,彗星离地球最近的时刻集体自杀。这些年龄在二十六到七十二岁之间,一身黑衣的邪教教徒,在服下强效安眠药,并在头上套好塑料袋,躺在地上迎接死亡之前,先把身份证或其他个人身份证明放在身边,好让警察能够识别他们的身份。


当然,从法律层面来说,人们不由得会产生疑问,像这样的邪教成员大规模集体自杀,自杀决定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反映了个人的自主意愿呢?不论如何,结合了群体驱动、毒品和精神药物的宗教狂热,无疑会损害个体的责任心和决策能力。不过,回答这个问题远远超出了我的职责范畴,在此我只想摇摇头,也就够了。


注释:


[1]Gschpusi,巴伐利亚地区的一种酒精饮料,与SpuSi发音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