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一 对宗教的本性、功能和角色的各种判断


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对宗教的界定及其本性和作用的解释非常多,上述列举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就足以反映出当时宗教观的多元性。宗教的本性及其作用是宗教学的首要问题,是人们讨论宗教学其他问题的前提,也是我们这里探讨当时宗教观多元性的一个出发点。下面我们就来考察新文化运动中宗教观多元性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宗教同科学、知识和理性等的关系。


注释


[1]《王星拱先生的讲演》,载《少年中国》1921年第2卷第8期,第4页。


[2]梁启超:《评非宗教同盟》,载《哲学》(北京)1922年第6期,第2页。有关梁启超的宗教观,巴斯蒂(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有复杂的讨论。参见《梁启超与宗教问题》,见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修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67~419页。


[3]梁漱溟:《梁漱溟先生的讲演》,载《少年中国》1921年第2卷第8期,第10页。


[4]梁漱溟:《梁漱溟先生的讲演》,载《少年中国》1921年第2卷第8期,第11~12页。


[5]恽代英:《我的宗教观》,载《少年中国》1921年第2卷第8期,第46页。


[6]参见周太玄:《宗教与人类的将来》,载《少年中国》1921年第3卷第1期,第1~36页。


[7]恽代英:《我的宗教观》,载《少年中国》1921年第2卷第8期,第52页。


[8]参见章廷谦:《罗素先生的讲演》,载《少年中国》1921年第2卷第8期,第36~43页。


[9]梁启超:《评非宗教同盟》,载《哲学》(北京)1922年第6期,第6~8页。


[10]周作人:《宗教问题》,载《少年中国》1921年第2卷第11期,第7页。


[11]刘伯明:《宗教哲学》,载《少年中国》1921年第2卷第11期,第5页。


[12]刘伯明:《宗教哲学》,载《少年中国》1921年第2卷第11期,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