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四、文化接力者的生存寓言


另一个应提及的作家是史铁生。在当代作家中,最锲而不舍始终一贯地追问着存在、死亡、宗教、生命、意义等“终极问题”的恐怕要首推史铁生了。他自二十一岁患疾不幸双腿瘫痪,巨大的厄运使他在怀疑和绝望中对人生获得了独特的视点和认识,使他在对生命、世界怀着一种巨大的悲剧与创痛的体验的同时,也渴望着超越与超度灵魂,他之所以写作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65),因此,生与死、喜与悲、得与失、苦与乐、绝望与信仰、困境与超越,这些构成人生内容的一系列矛盾,始终是他的写作所关注的主题。


史铁生早期的作品比较倾向于写实,从1985年的《命若琴弦》开始,则更多地走向了一种寓言化的写作。《命若琴弦》是一个关于人的宿命与抗争的寓言,一老一小两个瞎子艺人,靠弹琴说书谋生,老者虽然已经悟透了人生,可他还和小瞎子一样期盼着有一天能够看见世界,他们笃信着由师祖那里传下来的一剂药方,吃了用一千根弹断的琴弦做“引子”的药后,“就能看见东西了”。师祖一生根本就没有熬到弹够一千根弦这一天,而师傅熬到了,可他高高兴兴去抓药时,才知道那药方不过是一张白纸。在绝望中他想起了他的师傅临死前说的那句话,“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够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他悟到了:“目的本来没有”,人不过是用一生的努力去实践他的宿命,这本身就是抗争。然后他告诉自己的徒弟,要想治好眼睛,要弹断一千二百根弦才成。


《命若琴弦》所表达的,可以说是史铁生作品中一个具有“原型”色彩的主题,他所力图表现的人的普遍的生存悲剧,以及“人的广义残疾——即人的命运的局限”(66)的思想,都隐含在这部作品中。这个“原型”便是像有的评论家所概括的,是那种加缪式的“当代西绪弗斯神话”(67)。


“广义残疾”是史铁生观察人生的一个基本视角,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多数都与残疾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残疾——追寻——走不出命定但又不会屈服,构成了他笔下的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逻辑。如《原罪》中那个渴望永远给孩子们讲述“神话”的瘫在床上的十叔,《宿命》中那个被罪恶的“一秒钟”所带来的车祸变成了残疾并“种在了病床”上、每天在噩梦或美梦中辗转的“我”,《山顶上的传说》中那个跛腿走遍整个城市的寻鸽人,《来到人间》中那一双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去爱自己的侏儒女儿的父母,还有那个从小就受到讥讽、轻蔑的不幸的孩子,《足球》中那群在轮椅上拼命为球队助威的足球迷,等等,他们都是处在无望中的奋争者,这就是命定,而人的境遇大抵如此。


史铁生还关注人在当代社会境遇中的生存悲剧,如《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中对一个曾经才华横溢、获得过史学和神学两个硕士学位的老知识分子在解放后几十年的政治风雨中被完全扭曲了人格和行为的描写,特别是对他的被扭曲了的思维方式与语言方式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但史铁生更多地是从哲学或信仰的高度来探讨人的存在意义与生存本质的,如1988年的《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1992年的《中篇1或短篇4》、1996年问世的长篇《务虚笔记》等作品中,所表现的大都是这类主题。《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看上去很“玄奥”,它设置了一个既无谜底也无谜面的谜语。“仅知道三个特点:一、谜面一出,谜底即现;二、己猜不破,无人可为其破;三、一俟猜破,必恍然如其未破。”而这实际上对每个人而言,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样一条谜语,无法“猜”出,乃是人先天的局限,也是他赖以维系自己人生的前提。这似乎是很绝望的,但史铁生似乎又从未这样简单,在他的长达四十五万字的巨制《务虚笔记》中,他更深入探讨了人面对宿命所永不停歇的梦想与追寻的本能。


————————————————————


(1)[美]考夫曼编著:《存在主义》,301页。


(2)毛崇杰:《存在主义美学与现代派艺术》,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3)崔相录、王生平:《存在主义美学思想述评》,见[日]今道友信等:《存在主义美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海子:《诗学:一份提纲》,见西川编:《海子诗全编》,898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5)[德]尼采:《论自由的死》,见考夫曼编著:《存在哲学》,106页。


(6)[日]今道友信等:《存在主义美学·译者前言》。


(7)[日]今道友信等:《存在主义美学》,148页。


(8)海子:《诗学:一份提纲》,见西川编:《海子诗全编》,893页。


(9)[日]今道友信等:《存在主义美学》,150~152页。


(10)雅斯贝斯语,转引自今道友信:《存在主义美学》,152页。


(11)西川:《死亡后记》,载《诗探索》,1994年第3期。


(12)西川:《死亡后记》。


(13)西川:《死亡后记》。


(14)见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250、252页,北京,三联书店,1995。


(15)见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250、252页。


(16)以上引自郜元宝编译:《人,诗意地栖居》,86~87页,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17)海子于1989年3月25日由北京乘火车至山海关,26日在山海关以北龙家营附近卧轨自杀。


(18)海子:《谈诗》,见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175页。


(19)[日]今道友信等:《存在主义美学》,150页。


(20)[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72~75页,北京,三联书店,1988。


(21)[德]海德格尔:《通向语言之路》,见郜元宝编译:《人,诗意地栖居》,68~69页。


(22)[德]海德格尔:《诗·言·思》,见郜元宝编译:《人,诗意地栖居》,102页。


(23)海子:《诗学:一份提纲》,见西川编:《海子诗全编》,895页。


(24)参见海子:《民间主题》(《传说》原序),此文作于1984年,见西川编:《海子诗全编》,873页。


(25)海子:《民间主题》(《传说》原序)。


(26)宗匠:《海子的诗歌:双重悲剧下的双重绝望》,载《诗探索》1994年第3期。


(27)[日]今道友信等:《存在主义美学》,155、156页。


(28)[日]今道友信等:《存在主义美学》,156页。


(29)[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305页。


(30)[日]今道友信等:《存在主义美学》,157页。


(31)宗匠:《海子诗歌:双重悲剧下的双重绝望》,载《诗探索》,1994年第3期。


(32)参见海子:《太阳·土地篇》,见西川编:《海子诗全编》,614页。


(33)海子:《诗学:一份提纲》,见西川编:《海子诗全编》,890页。


(34)海子:《诗学:一份提纲》,见西川编:《海子诗全编》,889~890页。


(35)参见周伦佑:《红色写作:1992年艺术宪章或非闲适诗歌原则》,载《非非》复刊号,1992。


(36)[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与物性》,见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37)[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


(38)[法]萨特:《〈一个陌生人的肖像〉序》,载《文艺理论译丛》(2),426、431页。


(39)[法]萨特:《〈一个陌生人的肖像〉序》,载《文艺理论译丛》(2),431页。


(40)[法]萨特:《〈一个陌生人的肖像〉序》,载《文艺理论译丛》(2),431页。


(41)[美]W.斯特劳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第11卷,362~365页,纽约,1973。


(42)袁可嘉:《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第1册(上),4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3)[美]考卜莱斯顿:《存在主义导论》,见考夫曼编著:《存在主义》,338页。


(44)见《余华作品集》第三卷附录《自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286页。


(46)[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295页。


(47)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121页,北京,三联书店,1995。


(48)余华:《虚伪的作品》,载《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


(49)余华:《虚伪的作品》。


(50)余华:《虚伪的作品》。


(51)余华:《活着·前言》,见《余华作品集》,第2卷,29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2)格非:《边缘·自序》。


(53)参见[美]W.斯特劳斯:《存在主义》,载《文艺理论译丛》(2),459页。


(54)格非:《眺望·自序》,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55)格非:《眺望·自序》。


(56)苏童:《少年血·自序》,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57)[苏联]安德列耶夫:《萨特及其存在主义》,见《文艺理论译丛》(2),468页。


(58)毛崇杰:《存在主义美学与现代派艺术》,2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59)赵玫:《向着自由的长旅——读张承志的长篇小说〈金牧场〉》,载《文艺报》,1987年7月4日。


(60)张承志:《走进大西北——〈心灵史〉代前言》,见《回民的黄土高原·回族题材小说选》,241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61)[德]雅斯贝斯:《关于我的哲学》,见考夫曼编著:《存在主义》,144页。


(62)参见拙文《野地神话与家园之梦——张炜近作的农业文化策略》,载《小说评论》,1994年第3期。


(63)张新颖:《大地守夜人——张炜论》,载《上海文学》,1994年第2期。


(64)谢有顺:《大地乌托邦的守望者》,载《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5期。


(65)史铁生:《答自己问》(创作谈),载《作家》,1988年第1期。


(66)史铁生:《给〈文学评论〉编辑部的信》,1988年9月20日,见《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小说选》,31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7)吴俊:《当代西绪弗斯神话——史铁生小说的心理透视》,见《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小说选》,2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