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要理解这篇小说的叙事特点和隐语意义,我们还必须充分注意小说提供的两个象征性的语言符号——《论语》和“棕绳”。小说结尾主人公曾这样感叹:“我埋葬了十七个艺人,背囊中又是空空如洗,只有《论语》和棕绳,我想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是对我一生最好的总结。”显然,这是两个与主人公人生命运和故事主题内涵密切相关的语言形象。《论语》也是贯穿整部小说的语言道具,从内容上说,《论语》旨在“治国平天下”,它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而从小说的进程来看,它又是主人公命运变幻的旁证。如果说我们把主人公人生沦落的悲剧归结为其不读《论语》,无法真正进入“帝王”生存角色,那么当主人公最后在“苦竹寺”苦读《论语》时,他人生的困惑也依然没能解除。“棕绳”在上半部出现过一次,那就是当走索艺人在品州卖艺时。从此,“棕绳”也成了他心灵幻觉中经常出现的东西,并在下半部终于与主人公现实人生发生联系,并成了最终拯救主人公人生的“挪亚方舟”。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论语》和“棕绳”作为主人公“帝王生涯”和“庶民生涯”的象征,其各自的隐语含蕴是相当丰富的。在结构上,二者也都是重要的结构要素,《论语》是师父觉空所赠,第一章中觉空说“你至今没读完这部书,这是我离宫的唯一遗憾”,其实正是一种预言,小说正是以《论语》为见证应验了主人公人生命运的“遗憾”与“残缺”。从《论语》到“棕绳”既是主人公走过的生命历程,又是小说情节、结构乃至故事形态发展变化的主要线索和脉络。因此,从这两个语言道具出发,我们同样可以把握小说关于“沦落与救赎”的深层主题。
当然,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其被解读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我的帝王生涯》也正是如此。本章撇开许多可能性的话题,而仅尝试从小说意义内涵的把握切入小说世界背后的心灵空间,以求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与作家精神生命的沟通与对话。但“误读”的可能同样存在。唯愿我们的目标不致因“误读”而全盘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