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后 记

当我在泉城济南的瑟瑟秋风和萧萧落叶中整理完这部写于南方的书稿时,我对于那炎热而多雨的南方故乡的思念和怀想终于不可遏止。南方的风物景致连同南方师长、亲人、朋友的话语、容貌都以一种特殊的精神形式影响、感染着我此刻的心情。而写作本书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更是犹如昨天一样清晰生动。对于新潮小说的热爱最早萌生于我在扬州读研究生的时期。那时虽然我的专业是现代文学,但我对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苏童、余华、格非、残雪、孙甘露等新潮作家们充满热情,他们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引起我阅读的冲动和痴迷。也就是从那个时刻我开始了对新潮小说的最初研究,并在《当代作家评论》上发表了关于苏童的第一篇新潮作家论。随后,我进入苏州大学攻读范伯群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并在范先生的指导下决定以“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作为博士论文的课题。应该说,进入90年代以后新潮文学研究的形势还是相当好的:一方面苏童等新潮作家的创作地位已经得到了文学界和全社会的普遍认同与肯定;另一方面更年轻一代的新潮作家的创作也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这几年来学术界的空气已经大为宽松,多元化的格局无论对于创作还是对于研究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我的新潮小说研究能顺利进行的一个背景。这使我在这本书稿即将付梓的时刻首先对我们的时代充满了感激。


三年来我的研究得到了评论界和新潮作家朋友的许多支持和帮助,我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概由于我们都是同龄人的关系吧,我对新潮作家的心态、行为以及他们的文本总是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理解。我追踪他们的创作,关注他们的人生,并总是试图对他们创作中的新因素作出迅速的反应。对于90年代新潮长篇小说和对于90年代新生代作家我大多作出了比较快的评价。本书的结构分为三大部分,即“综论”“作家论”“作品论”。为了节约篇幅和避免重复,“作家论”部分我主要选择的是晚生代作家而把原计划中的许多新潮作家舍弃了,“作品论”部分则重点阐释新潮长篇小说。本书传达的只是我个人对于新潮长篇小说的理解和认识,这里面有许多我个人的偏见。但这些偏见之能顺利表达出来,实在还是仰仗我的作家、批评家和编辑朋友们的信任与鼓励。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文艺评论》的韦健玮先生,《小说评论》的解洛成、李星先生,《当代作家评论》的林建法、许振强先生,《当代文坛》的黄树凯先生,《作家报》的魏绪玉先生,《时代文学》的李广鼐先生,《文学世界》的王光东先生等对我的厚爱与关怀,本书的一些章节发表之后能引起一定的反响完全是这些师长、朋友辛勤工作的结果。


这个时刻,我特别不能忘怀我的两个导师范伯群教授和曾华鹏教授多年来对我的教导和培养。他们的善良、宽容和博大人格是我一生永远的精神财富。曾华鹏先生一直把我们这些学生比作“小鸡”,把他自己当作“母鸡”。范伯群先生则把我们完全当作他的朋友、孩子。我在苏州的几年是范伯群先生精神上很痛苦的几年,慈祥、温和、待我们如亲子女一样的范师母患上癌症而过早地离开了先生,离开了她的学生。我们能感受到这对于先生的沉重打击,但作为学生我们除了悲痛之外再不能为先生做一点什么。我们只能眼看着先生的头上又增添了几缕白发。即使如此,先生一天也没有放松对我们学业上的要求。而为了我博士毕业后的工作和去向,范先生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我愿用我这本小书来表达我对范师母的深深怀念并再一次对我的两位恩师说一声感谢。作为现代文学研究界著名的“双子星座”,他们三年前共同为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序,今天再度联手为我的第二本书作序。这是令我感动不已的荣誉,我将深深铭记两位先生对我的教诲并在学术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同时,我也要感谢参加本人博士论文答辩的贾植芳、钱谷融、潘旭澜、陈思和、王晓明、张德林几位教授对于这部书稿的肯定和鼓励,感谢他们为书稿的修改所提的大量珍贵意见。


我是1995年6月离开苏州奔赴齐鲁大地的。对我来说,放弃扬州、苏州、上海、南京无疑是痛苦的,但泉城济南也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我相信宋遂良先生给我的信中的话:“一个南方人感受一下北方的地气是必要的,它有利于人性的健康发展。”我要感谢山东师范大学给了我一个体验“北方地气”的机会,感谢朱德发、韩之友、蒋心焕、宋遂良、王万森、郑太春、袁忠岳等老师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他们对于本书出版的关心和支持。如今,当我站在北方的土地上回首南方时,我的怀念没有悲伤也没有后悔,我相信在我所期待的将来,我的南方岁月将为我的北方形象而自豪。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吴星飞社长对于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责任编辑陈飞、郭济访先生为本书所付出的大量劳动,感谢我的师兄徐德明的辛勤奔波。这部写于南方的书稿能够在南方出版可以说是我最大的心愿,它是我南方生活的记录和总结,也是我对南方最好的怀念与告别,它使我在北方的日子会同时拥有一份南方的心情和南方的记忆。为此,我将永远心存感激。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妻子HJL和儿子WH!他们构成了我当下写作的唯一动力与灵感。


吴义勤


1996年10月于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