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4.1 新黑格尔主义概要


但是,当资本主义蜕变为垄断形态时,功利主义乃至于其他形式的经验主义伦理学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新型的道德理论已成为一种社会历史的必然。正是这种社会运动的客观必然性要求使然,出现了以斯宾塞为代表人物的社会有机进化论伦理学。这是对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传统背离的开始,也是英国乃至西方经验主义伦理学由古典经验情感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的开始。而英国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的出现,则是传统背叛的另一环节:即由对近代狭隘经验主义伦理学的否定,走向对理性主义伦理学的肯定。但对于英国文化来说,这一环节毕竟只是短暂的异域文化的渗透,经过40余年的历史理论反思后,发轫于G. E. 摩尔的现代经验主义伦理学又否定了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以一种新的形式重建了英国民族的现代道德理论。这同样反映着一种历史与逻辑的必然(详见本书第2部分第5章)。


4.1.3 英国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由于英国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是与英国传统伦理学,特别是与功利主义伦理学直接相对立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它们的相互比较中,窥见其基本特征。


与英国近代经验主义伦理学相反,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是一种现代理性主义。格林与布拉德雷都摈弃了英国传统的伦理学方法,他们不再是以个人的生活经验(快乐、满足、情欲等)为道德研究的出发点,也不再满足于从人的经验行为和情感状态中寻找道德的基本解释。相反,他们继承了黑格尔的“观念辩证法”,主张在建立可靠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前提下,探讨人类的道德现象,强调从人的“意识”出发,把人类道德作为一种“自我实现”之意识的现实过程。从而,使伦理学的基础由个体的生活经验转到了一般的形而上学的道德本原上来;而对人类道德现象的解释也从单纯的经验论转向了普遍意识的理性分析。


同样,与功利主义或利己主义相对立,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以国家整体主义为基本道德原则。格林、布拉德雷都主张,社会和国家高于个人,整体优于部分。他们既批判了功利主义只注重道德个体性和特殊经验性的狭隘做法,也批判了康德等人只注重道德形式的“抽象普遍性”,运用黑格尔的具体理性辩证法,主张把伦理学的内容与形式、特殊性与普遍性统一起来,建立所谓“具体的普遍性”(concrete universality)道德。同时,他们强调了道德的“关系性”、“共同性”、“社会性”等特点,以“共同善”(common good)为最高的道德理想。他们认为,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认识和评价个体的道德行为,也才可能有个体价值的实现。“关系”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本质。离开“关系”或“整体”,任何个体性道德行为都无法认识,也不可能“现实化”(realization)。相比之下,格林更强调人类道德的关系性意义,而布拉德雷则更注重从整体中把握个体。两者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道德的社会性和整体性,强调个人的道德权利与其对家庭、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的统一。因而,他们往往把道德与政治结合起来考虑(格林尤为突出),表现出较强的政治伦理化倾向。


突出人类主体精神的意义是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的又一特征,它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一点,又使得新黑格尔主义者的伦理学与康德的伦理学一脉相通,以至于国内外学者都以为他们的伦理学观点主要是“康德式的”。〔296〕在格林和布拉德雷的伦理学中,“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是一个共同的主题。这种“自我”是整体化的人类共同主体精神的自我,自我实现便是人类主体精神在社会及其社会关系中的道德价值实现,即人类的“共同善”的实现。格林明确地指出,任何人都具有“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双重人格,道德的理想,即是这种双重人格的“自我实现”。布拉德雷也以类似的口吻提出了“自我实现的原则”,它就是在整体自我中实现个体自我,在个体自我的实现中求得整体自我的完善。这种以“自我实现”为道德理想的伦理观念,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对人类道德的共同主体性的推崇;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精神。这表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康德伦理学的某些理论因素。就此而言,现代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并非黑格尔伦理学的简单重复,而毋宁是经过某种康德式修缮后的理论成果。


还应该特别提及的是,由于英国现代新黑格尔主义者所处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所致,他们的伦理学并没有完全免于本民族传统伦理学的某些影响,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的进化论伦理学也在他们的思想中留有许多痕迹。例如,布拉德雷在论及传统习惯对个人的道德影响时,就承认人类的遗传和生物本能等因素的重要作用。此外,虽然他们反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但在某些问题上又不自觉地暴露了一些传统的东西,对此,也应该予以重视。




〔294〕 《哲学百科全书》,“黑格尔主义”辞条,1972。


〔295〕 参见周辅成主编:《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亚当·斯密”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96〕 参见[美]V. J. 布尔克著:《伦理学史》,英文版,250页,纽约,道布尔戴公司,1968;另见贺麟著:《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上篇,“托马斯·格林”一讲,144~16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