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魏的奠基者曹操和他的两个才华俊茂的儿子曹丕、曹植的庇护,风雅文学自魏以来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他们三人对吟诗作文充满浓厚的兴趣。而且,在他们的庇护下,形成一个著名的文学士人团体,其中七人声誉如此卓著,以至他们最为活跃的建安时期(196—220),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性质。他们就是所谓的“建安七子”。
后来虽然魏灭亡,但在士阶层的庇护下,这一风气得以赓续下来。像谈玄一样,吟诗作文也能使士之声名昭著。另一方面,皇族成员也利用赞助文学沽名钓誉。结果,南朝产生不少文学创新。最为重要的两个创新是四声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76〕和骈体文的写作。〔77〕梁代,风雅文学成为朝廷时尚。历史记载云:
自汉以来,辞人代有。……降及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78〕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于时武帝每所临幸,辄命群臣赋诗,其文之善者赐以金帛。是以缙绅之士,咸知自励。〔79〕
陈代,风雅文学更是占尽风流。该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后主(581—589)沉迷于诗文,致使他的朝廷和宫中尽是文人骚客。
[江总]好学,能属文,于五言、七言〔80〕尤善,然伤于浮艳,故为后主所爱幸。……后主之世,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共陈暄、孔范、王瑗等十余人,当时谓之狎客。……有言之者,辄以罪斥之。〔81〕
下面的记载将提供一幅有关后主宫中更有趣、更清晰的图画。
[后主]以宫人有文学者袁大捨等为女学士。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82〕等游宴,则使诸贵人〔83〕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被以新声,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令习而歌之,分部迭进,持以相乐。〔84〕
这一切葬送了他的王朝。据姚思廉记载:
后主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耽荒为长夜之饮……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85〕
所有这些经由士阶层发动的巨大变迁,这样那样地危及统治阶级,尤其是皇族的既得利益。皇室和士阶层中的儒生曾经多次企图压制他们,但由于士,特别是名士的巨大影响,一般说来这些企图都遭到失败。
〔46〕这本书的写作,主要是为了清除当时传统儒家著述中的夸饰并指出其中的迷信。范晔认为它“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47〕王充:《论衡》,第9卷,1页,上海,涵芬楼,1927。
〔48〕同上书,第8卷,10页。
〔49〕李世民等:《晋书》,卷88,266页。
〔50〕表示官阶和社会地位的佩戴物。
〔51〕李世民等:《晋书》,卷49,158页。
〔52〕范晔:《后汉书》,卷79,188页。
〔53〕参见阿瑟·韦利:《道及它的力量》,50~51页,伦敦,乔治·艾伦和昂温出版公司,1934。“道是‘无为而治’的必由之路,但又不是一种方法、学说或原则。它是一切属性统一于其中的终极实在,‘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它因多成一。失之则亡,得之则存。无论干什么,遵循它,就成功;违背它,就失败。道无根、无枝、无叶、无花,但万物各依其类的生、长都要仰仗它。”另外需要提及的是,这里“道”不同于儒生描述的孔子之“道”。
〔54〕详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1卷,170~192页、221~246页。
〔55〕参见班固:《前汉书》,卷87(下),332页。
〔56〕李世民等:《晋书》,卷43,143页。
〔57〕“啸”是士大夫的一种时尚。由于孔子教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些人把“啸”作为冲破全面儒化社会的一种标志。
〔58〕晋文帝从未登基,他的庙号是他的儿子晋朝开国皇帝武帝所追封的。
〔59〕一般说来,当时的士兵形成了一个非常低下的阶层。当一个人出身于兵家,就难以随意摆脱它。所以那个时代的士阶层与兵家根本没有任何社会接触。
〔60〕李世民等:《晋书》,卷49,157~158页。
〔61〕龙门是黄河流经的一个地方。据在一本流传不广的典籍《三秦记》中所搜集的古代民间传说,黄河流至龙门水流湍急,龟和鱼都没法穿越,要不然它就会成为一条龙。由于龙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帝王的象征,我们可以想象由鱼、龟而至龙其社会地位上升了多少!自东汉末年以来,无名之士得到士阶层名士的赞赏便身价百倍,所以王衍被称作龙门。
〔62〕李世民等:《晋书》,卷43,143页。
〔63〕大量事例在此不便引述,详见王一桐:《南朝士族社会、政治和经济概况》,第2卷,第2篇,83~93页。
〔64〕它是由一束马鬃系在一个柄上而组成的。
〔65〕参见王一桐:《南朝士族社会、政治和经济概况》,第1卷,第2篇,93~94页。
〔66〕参见傅勤家:《中国道教史》,第2章,10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67〕同上书。
〔68〕参见黄忏华:《中国佛教史》,第1章,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
〔69〕李世民等:《晋书》,卷95,291页。
〔70〕公元401年,由现今的新疆俘获来的印度和尚。到达中国北部后,在中国一个西北游牧部落所建立的短命王朝的庇护下,他投身于佛经的译著工作,并建立了中国十大佛教教派中的两派。由于我们在此只讨论南朝的佛教文化,就不进一步涉及他的生平和著述了。
〔71〕陈东原:《中国教育史》,第10章,149页。参见黄忏华:《中国佛教史》,第2章,31页。
〔72〕桓伊的家族是东晋最有权势的士族之一。
〔73〕黄忏华:《中国佛教史》,第2章,26页。
〔74〕“帝又自欲禀受归戒,普通元年,于禁中筑圆坛,礼接惠约法师为戒师,受其足戒。自是从约受戒者,凡太子王公道俗四万八千人。”《佛祖统纪》,第37卷,转引自上书,第2章,41页。
〔75〕参见姚思廉:《梁书》(译者注:原书据上海同文书局1884年版,现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1986年版,下同),卷3。
〔76〕南齐的沈约及其文友首创四声,他根据声调的不同将所有文字分为四类,并据此创作诗文,即诗文中固定位置上的每一个字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以使全篇读起来具有节奏。
〔77〕以四言和六言的偶句交替写成的韵文,又称“四六体”或“骈文”。因为是在一个较长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所以初创者已不可考。
〔78〕即梁武帝,一位著名的佛学、儒学以及风雅文学的信徒。
〔79〕李延寿:《南史》(译者注:原书据上海同文书局1885年版,现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1986年版,下同),卷72,193页。
〔80〕一种每句由五言或七言组成的诗。
〔81〕姚思廉:《陈书》,卷27,38页。
〔82〕仅次于皇后的妃嫔。但这位不同凡响的张丽华贵妃,据史书记载,极具魅力,美丽聪慧,深得后主宠幸。
〔83〕低于贵妃的妃嫔。
〔84〕姚思廉:《陈书》,卷7,15~16页。
〔85〕同上书,卷6,14页。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