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的蒙学传统,屈骚的排名可能会略后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及四书五经,但显然也是最重要的文学启蒙读物之一。我们很难想象在中国现代诗人中还有对《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一无所知的,特别是那些出身书香门第、接受了正规教育的诗人,对屈骚耳熟能详,能够随意引经据典者可以说比比皆是。郭沫若说过:“不管你是不是诗人,是不是文学家,凡是中国人没有不崇拜屈原的。”郭沫若:《蒲剑集·屈原考》,见《沫若文集》,第12卷,93页。
在中国现代诗人的诗作中,来自屈骚的意象、典故时有所见,至于文学论著、社会评论以及随笔、书信等,关于屈原与屈骚的议论就更是不可胜数了。郭沫若满怀深情地说:“屈子是吾师,惜哉憔悴死!”郭沫若:《题画记》,见《沫若文集》,第12卷,238页。朱湘对屈原、屈骚钦仰不已,称之为“‘伟大’的源泉”朱湘:《十四行意体(二一)》。。李金发认为《离骚》是“中国诗的精华大成”李金发:《卢森著〈疗〉序》。。俞平伯赞扬朱自清的抒情长诗《毁灭》“宛转缠绵”、“沉郁深厚”、“柔美凄怆”,“只有屈子的《离骚》,差可仿佛”俞平伯:《读〈毁灭〉》,载《小说月报》第14卷第8号。。谈到好友杨晦的“泄愤”之作《屈原》时,冯至十分欣赏,“一口气读完”,还多次催促他快些整理出来。参见《沉钟社通信选》,载《新文学史料》,1987(3)。卞之琳也用《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来概括好友梁宗岱的人生追求。参见卞之琳:《人事固多乖:纪念梁宗岱》,载《新文学史料》,1990(1)。戴望舒是现代派诗人戴朝寀的笔名,其中“望舒”一词就取诸《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仅此几例,我们便可以知道屈原及其骚赋在现代中国各流派诗人心目中的分量了,它是人生、艺术的导师、楷模,是最活跃的生命基因,是浮动在意识最深处的瑰丽的境界。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看,这不难解释。尽管中国现代新诗是对古典诗歌的反拨,尽管在审美趋向、句法形式、格律音韵等方面,中国新诗都与中国传统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尽管这两种诗歌的差别又属于更宏大更关键的社会文化属性的差别,但是,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结构之中,传统诗歌文化的元素显然格外丰富,并且“先入为主”地铺垫在了其智力系统的底部,形成了厚厚的一层,任何外来的元素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震撼都只能是由外而内、由浅而深地缓缓渗透。就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渗透过程进行的同时,“原初”的传统诗歌文化品格与诗人自我的基本生命追求日渐交融,对中国诗人的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看,传统的诗歌意象甚至已经成为与各种现实感受相对应的符号,当中国现代诗人面对纷至沓来的现实景象,当他们需要用符号的艺术来显示这诸多复杂的感受时,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境界和人格精神就情不自禁地迸射了出来,并且时常较外来的诗歌意象更亲切、更熨帖。正如容格所说:“谁讲到了原始意象谁就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可以使人心醉神迷,为之倾倒。”“他把他正在寻求表达的思想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永恒的王国之中。他把个人的命运纳入人类的命运,并在我们身上唤起那些时时激励着人类摆脱危险、熬过漫漫长夜的亲切的力量。”容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见《神话——原型批评》,101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屈原、屈骚就属于这样的“原始意象”。
不过,同样作为无意识的传统,屈原、屈骚的存在较其他一些“原始意象”又有些什么差别呢?换句话说,它的现代显现有什么特别的历史文化根源呢?
我认为,中国现代诗人在文化心态上与屈原的相似性是屈骚精神、屈骚意象一脉相传的重要原因。
屈原面对的是这样的历史现实:故国衰微,君王昏聩,“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他却遭人谮毁。在他心灵的深处,回荡着个体价值陡然失落的悲哀,他怨愤,他焦躁,甚至对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产生了些许的怀疑,但还是“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不忘欲反”。类似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心态可以说曾多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超稳定”体制周期性的动荡让我们的诗人反反复复地陷入到这一古老的梦魇之中。于是,孤芳自赏、傲骨铮铮的屈原总是让人倍觉兴奋,那逐龙唤凤、驱日赶月的精神能量,那淋漓尽致的泄愤,还有那绚烂奇丽的想象,弘博丽雅的辞藻,都一再拨动着他们的心弦,震撼着他们的心灵,给他们展示出一幅个人精神与艺术追求的自由景象,成为他们享受短暂的洒脱、“熬过漫漫长夜的亲切的力量”。
现代中国社会依然动荡不安,列强威慑,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阴云笼罩着大地,翻卷在“救亡图存”的中国知识分子心里,这都与屈原时代颇为相似。而外来的西方自由民主观念在强化中国诗人个性意识、激励其自我实现欲望的同时却也带来了更深的失落体验,愈是个性张扬,自我的发展愈是陷入到孤独零落、众叛亲离的境地,也愈是感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仅就这一心理事实来说,相对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现代诗人与屈原在文化根源上的相似性不仅没有减少,反倒是强化了。也正因为诸种流派的绝大多数中国现代诗人都置身于这样的生存体验之中,所以屈骚也就浸润了许许多多的中国现代诗人,成为一个有广泛影响的“原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