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体系的改造和重建,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强化和更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功能。或者说,正是由于现代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更高的水平上发挥其社会功能,才提出了哲学体系改革的紧迫任务。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功能上的本质特征。因此,强化和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这一本质特征的社会功能,可以看作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所必须坚持的实践性原则,这也是我们研究哲学体系改革问题所指向和所追求的目标。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哲学的方式科学地解释世界和以哲学的方式指导人们自觉能动地和有效地改变世界,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功能,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功能上区别于其他任何哲学派别的根本之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并认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实践的唯物主义集中地表达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的功能规定性。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必然是辩证的、历史的并面向现实的社会实践的;它必须以现实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为基础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它不仅坚持以唯物主义的哲学方式科学地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确定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使命、职责,规定实现它们的合理途径,而且激励并指导人们作为主体而自觉能动地以实践方式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各种关系,不断实现、巩固和强化自身的主体地位。可以说,理论地坚持解释世界的唯物主义和实践地坚持改变世界的唯物主义,正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两个题中应有之义。
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本质的和功能上的特征,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历史上只是以不同方式解释世界的各种哲学流派,而且区别于现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两大基本哲学派别。从古至今的哲学论争,不外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世界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统一的本原是什么;二是人是否有能力把握这个世界及其本原,人类理性的能力及其所及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以及机械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等不同派别和观点。
对上述两个基本问题,在近现代大体上有三种回答:一是认为关于世界的本原性和统一性存在,是人类理性所不能及的形而上学问题,应该加以拒斥和排除;二是认为哲学只应该研究那些可以用经验方式加以严格审查和实际验证的科学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科学主义;三是肯定世界的本体性存在,并把这种本体性存在归结为人的情感、意志、情绪、欲望、本能等,认为研究世界的本体性存在,就是研究人的这种存在特性及其实现方式,这种研究是不能采用实证的方法来加以研究和把握的,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人本主义。它们各自抓住了世界多样性存在的某一方面,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各执一端,将其片面地加以夸大,不免陷入极端的片面性,甚至走向荒谬。
对上述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世界统一于物质,这种物质统一性意味着物质的本原性和精神的派生性;人类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认识和理解是在长期实践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能力达到的,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它的最切近的基础就是人类的实践,劳动对人类自身的创造,包含着对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创造;正是由于获得了理性思维能力,人类才能从事自由自觉的活动,又正是通过这种活动,人类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生存和活动于其中的世界,并理论地和实践地加以研究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立足于实践,立足于世界由于劳动对人类的造就,立足于世界由于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物质与精神的二重化,立足于在人类活动中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矛盾,立足于人类通过实践而对客观世界的自觉能动掌握和对属人世界的自觉能动创造,从而对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
可见,对实践及其社会功能的深切关注、科学界说和对自己实践本性的严肃规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以创立并得以发展的基本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根本性基础。
以哲学方式唯物主义地解释世界,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作为一种哲学世界观而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的。在哲学抽象的层次上,以哲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科学地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格局、基本性质和现实图景,向人们提供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使之成为统摄人们精神世界的精神支柱、基本信念和内在灵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它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是,提供世界观本身还不是全部目的,世界观服从于人们实践地改变世界的需要。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是作为世界观和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相统一的哲学工具而发挥作用,为人们自觉能动地和有效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从哲学层次上提供理论框架、逻辑前提和方法论原则。哲学世界观反映对象世界的广度、深度、真实程度,既表征着哲学家们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和基本立场与基本态度,又制约着哲学在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方面所能适用的范围、层次和方式。前者为后者提供前提,后者则使前者得以展开、实现。
然而,对于这一重要问题,我们过去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视,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内容和形式结构更是缺乏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正是由于这种缺陷,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应有的功能未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和发挥。这一点,随着现代社会实践中人类主体性的不断增强而显得更加明显和突出。近代大机器工业,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方面的主体能力,人的本质力量不断以新质新量在全新的水平上对象化,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人化世界。
但是,人的本质力量一旦对象化,便有着自己独立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并成为人们必须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世界的一部分,成为对人的一种制约力量。因此,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的增强,总是伴随着人在自然—社会系统中受动性的增强。人类的活动不仅产生各种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效应,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量阻碍和妨害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反主体性效应。当前我们面临的大量所谓全球性问题,就是人类活动的反主体性效应的现实表现,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灾”。
为了发挥和增强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减少和防止人类活动的反主体性效应,要求人们具有宏观预见、瞻前窥远、察微知著的能力和总体规划、科学决策、系统调控的能力。在这里,哲学思维作为理性思维的最高表现有了自己充分的用武之地,无论是对于现存世界的理性批判,还是对于未来世界的理想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和功能。正是凭借着这种科学的理性批判和理想建构,人们才能在实际活动中有效地从事对现实的自然—社会系统的实践批判和对未来理想世界的实践建构。
可以说,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社会功能,就是要在提高哲学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增强和强化人们从事理性批判和理想建构的能力,为人们更加自觉有效地从事实践批判和实践建构提供哲学的工具和武器。这是我们从事哲学体系改革研究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