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新安排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原理”第五版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解释系统,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相反,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之间必然具有“时间差”、“距离感”。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体系重在阐述学科的基本观点,它既要依据科学体系,又要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所以,“原理”第五版力图建构一种既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又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从而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


据此,“原理”第五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结构作了新的安排:第一章“物质与世界”,第二章“实践与世界”(含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第四章“个人与社会”,第五章“联系与发展”,第六章“发展的基本规律”(含人的活动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第八章“认识与实践”,第九章“认识过程及其内在机制”,第十章“认识活动与思维方法”,第十一章“真理和价值”,第十二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第五版想以这样一种教学体系来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阐述体现这种精神实质的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教科书的主要任务就是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应如此。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深化;同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第五版也应持一种辩证法的态度。


第一,对于像“物质统一性”、“反映论”、“决定论”这样的基本观点,第五版力图结合现代科学的新成果讲出新内容,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例如,结合量子物理学及其“测不准原理”说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结合统计决定论说明历史决定论。所以,第五版增加了“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矛盾论与系统论的关系”、“语言、符号和认识”这样一些内容。


第二,有些观点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没有涉及或未重视这些观点。为此,第五版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人的发展历史形态”,等等。


第三,有些观点在经典作家那里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展开、详尽论证,现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又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使之成为迫切需要解答的“热点”问题。对这样一些观点,第五版力图以现代实践和科学为基础,深入探讨、充分展开、详尽论证,使之成熟完善,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为此,第五版增加了“传统文化和社会现代化”、“虚拟的实质及其作用”、“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这样一些内容。


第四,有些观点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至今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随着学科的分化,这些观点已从哲学中分化出去,成为其他学科的重要内容了,如阶级、国家和革命的理论就成为政治学的内容了。对于这样一些观点,第五版就没有把它们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没有列出专章来详尽展开,只是在有关章节中有所涉及。这样做,主要是适应学科的分化,而不是说这些观点不重要。实际上,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要经历一个从不确定到确定,确定以后还要不断调整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更应如此。


马克思曾经预言: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注179。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样一种世界哲学,它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并科学地解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深刻地把握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世界的一般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能够在不同专业语言之间“翻译斡旋的模式”,而且是一种能够在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翻译斡旋的模式”,所以它“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注180。


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毕竟产生于欧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具有西方民族尤其是德意志民族的民族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本土化”,转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毛泽东自觉地意识到这一重要问题,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认为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按照毛泽东的观点,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相结合,取得“民族形式”,“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使之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注181。从理论上说,“取得民族形式”,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特性”,这是编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关键所在。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编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具有可能性。这是因为,哲学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超越民族性的一面;观念系统具有可解析性和可重构性,观念要素之间具有可分离性和可相容性,一种哲学所包含的观念要素,有些是不能脱离原系统而存在的,有些可以经过改造而容纳到别的哲学系统中。所以,不同民族哲学既各有其独立性,又能够进行“对话”,可以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更何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世界历史”、“世界文学”这个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产生的“世界哲学”,它具有超越欧洲,在不同的民族那里转化为民族文化的现实的可能性。


当然,我们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两种不同形态的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体现的是农业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的是工业文明。例如,当今的生态失衡、“全球危机”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说发出迷人的微笑。实际上,撇开其中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色彩不说,这种“天人合一”说向往的也只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陶醉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种自然境界。在这种平衡中,人们处于依赖和服从自然的地位。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是指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即人按照外在规律和内在需要这两种尺度来改造自然,不断改变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平衡系统。


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批判中国传统哲学,对之进行创造性转换,使之具有现代形式;同时,用经过分析、批判的中国传统哲学去创造性地理解、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具有“民族形式”。换言之,我们应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中国式解读。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一个艰难曲折的思想登山之路。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传统哲学例子”所能解决的,而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用中国哲学话语说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这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就既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又能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


“原理”第五版注意到这一十分重要而又非常艰难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这一巨大而丰富的理论资源,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原则真正地贯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传统哲学例子”,并没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机结合起来。第五版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同样没有解决问题,没有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传统哲学例子”这一思维范式和论述方式。


从“原理”第一版到第五版,时间跨度为20年。20年,在人类历史上只能是“弹指一挥间”,可是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不是使马克思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是使马克思离我们越来越近,并日益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令人震惊的空间感”,同时又表明,我们既要变革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又要凭借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内蕴的精神动力来完成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代表中国哲学发展方向的,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李淮春 杨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