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3.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从认识历史这一特性化的角度看,就是历史认识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关系。现代历史哲学关注的重点和力图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历史认识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关系问题。作为现代历史哲学,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必须解决历史认识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这一历史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在我看来,历史认识论是唯物史观的理论生长点和发展突破口。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包含三重含义:(1)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具体展开、详加探讨的问题,或者说,是以胚胎、萌芽形式包含在唯物史观中的问题;(2)这一问题又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实践所突出的问题,即“热点”问题;(3)现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普遍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三重意义上,我认为,历史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探讨人们创造历史活动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是马克思那个时代首先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自在自为运动着的是物质实践活动,人们在改造、认识着自然界的同时,也改造、创造和认识着自己本身——他的肉体组织、社会关系和思维结构等。从根本上说,历史就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同时,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又是实际改造活动和观念认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认识历史的活动也是人们创造历史活动的组成部分。如同自然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客体一样,社会历史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客体,并同样转化为认识的内容而被观念地加以把握。


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探讨了历史本身如何运动,而且也分析了人们如何认识历史运动。例如,马克思提出了顺向与逆向相统一的历史研究原则,即不仅要按照历史在时间上的发展顺序,作从古至今的考察,而且要作从今返古的考察。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上一样的情形,所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关系,“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注280。


然而,唯物主义历史观毕竟是19世纪中叶的产物,它创立之时所面临的首要理论问题,就是批判“历史思辨”,确立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它着重研究的是历史本身的过程及其规律,是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无论是在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还是在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最为详尽的阐述”的《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唯物史观探讨的主要问题都是历史本身的规律,重心都放在从作为基础的社会存在中探索思想观念的形成,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制约的行动。对于人们认识历史活动的特殊结构、机制以及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都有所论述,但没有详加探讨和具体展开。因此,唯物史观带有浓重的历史本体论色彩,历史认识论只是以胚胎、萌芽的形式包含于其中。


现代实践和科学犹如一个巨大的引力场,吸引着哲学家、历史学家把自己的理论聚焦点从历史本体论转向历史认识论,而现代科学,尤其是量子力学、史学理论、思维科学、考古学、人类学以及哲学本身的发展,又为探讨历史认识论问题提供了普遍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对历史认识论的深入探讨,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以及人类认识发展的趋势。如果说近代历史哲学研究的重点是人类历史本身的运动规律,那么,现代历史哲学注意的中心则是如何认识历史本身的运动。


按照现代历史哲学的观点,要理解历史事实,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因为人们是通过历史知识去认识客观历史的。实际上,历史知识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历史学家的价值观念的产物,这些观念又来源于历史学家所面临的需要和环境。“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现在的兴趣的。”注281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学的这种特殊性造成了历史认识论的必要性。克罗齐断言,历史哲学研究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史学史”,历史哲学就是有关历史认识论的研究。柯林武德认为,哲学的本质是反思,历史哲学就是“反思历史思维”,是对历史思维的前提和含义的一种批判性的探讨。因此,历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历史认识的性质,或者说是对历史知识进行哲学的批判,从而确定历史学努力的界限和特有价值,即发现历史认识在整个人类认识结构中的位置,历史认识与其他认识形式的关系及其有效性。


不难看出,现代历史哲学已把历史哲学的重心转移到对理性自身能力的批判上来了,即从历史本体论转换到了历史认识论。研究重心的这一转换完全符合人类认识规律。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客体的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转变为对这种认识活动本身的批判。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路易斯·明克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对历史认识的性质、特点和方法进行分析,逐渐成了西方历史哲学的内容。“哲学家和史学家都趋于一致地接受柯林武德的这一论断,即哲学是关于思想的思想,因而历史哲学也就是关于历史思维的见解的第二级的活动。”注282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重心,都要经历一个从不确定到确定,确定以后还要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因此,唯物主义历史观应自觉地适应人类认识发展的趋势,及时地转换自己的研究重心,即从历史本体论转换到历史认识论。在我看来,这正是唯物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对于历史认识论的探讨,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样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唯物史观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从人的现实实践是对客观历史反映的“转换尺度”、“显示尺度”出发,来探讨历史认识过程及其规律,并把历史认识看作是人们由现实实践的激发的对客观历史的认识。人们认识历史是通过现实实践这一特定的存在为中介的,因此,不存在一个抽象的反映以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认识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化与升华,对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实践的“格”,以及由实践的格所内化和升华的思维的“格”。反映只是认识的一个特点,仅仅从反映论角度来探讨历史认识问题,显然是不够的。


对于历史认识,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要从宏观上揭示,而且要从微观上探讨,即探讨历史认识是如何通过个体对历史的认识转化为社会意识而实现的;不仅要探讨历史认识的“形式”问题,而且要探讨现代历史哲学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作为认识主体的历史研究者与作为认识客体的客观历史过程之间关系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认识是否具有或怎样才能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只有这样,唯物历史观才能与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进行“对话”。


现代实践、科学以及历史学和哲学的发展,日益突出了历史认识论的重要性,研究历史认识论问题已经成为历史哲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应适应现代实践、科学以及历史学和哲学的发展要求,使原先以胚胎、萌芽形式包含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历史认识论问题突出出来,并予以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使唯物史观成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相统一的历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