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实践观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客观性和辩证性,为人们了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说明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提供了思想钥匙。历史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同实践的客观性和辩证性、实践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一致的。离开实践及其发展,要揭示“历史之谜”,是不可思议的。
毛泽东明确指出:实践是“客观的实践”。揭示实践的客观性,是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的关键。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有着不同于自然界的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运动特征。自然界的客观性,是通过自然界的自发力量、盲目必然性的运动表现出来的。历史的客观性则不是这样,它的活动的主体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人,并且是实践着的人;历史的客观性只有通过人和人的自觉活动,即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了解了实践的客观性,也就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正是在实践的客观性这一点上,一些人往往迷惑不解,甚至对实践作出主观主义的理解,进而对社会发展下唯心主义的结论。事实上,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作为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的动态过程,它也是由社会诸要素所构成的物质体系和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实践的主体(人)、手段(物质技术、工具)和对象(进入实践领域的自然界)等,无不具有物质性、客观性。实践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实践的矛盾运动,它的诸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了实践活动规律。
这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虽然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对其他实践要素有着支配的能力,但对于实践这一物质体系、运动形态及其过程来说,他又是作为一个客体、一个要素、一个“参数”而纳入其中的,实践在总体上的矛盾运动及其必然趋势、过程是他所不能改变的。这就是说,“客观的实践”也就是历史的客观性。只有理解了实践的客观性,才能对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作出科学的说明。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辩证的。解开人类社会辩证发展之谜的,仍然是马克思的实践观。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劳动是实践最初始也是最基本的形式,人类社会就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以劳动为基础的实践创造了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也创造了社会本身的关系,并且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人类社会及其各种复杂关系也相应地发展起来。正如恩格斯所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注293。
第二,实践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源泉。实践的基本矛盾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即实践的主体因素和实践的客体因素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实践的发展。实践的过程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意识的,是实践中的能动要素。这样,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就必然表现出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呈现出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运动。
这就是说,实践不仅具有客观的本性,而且具有特殊的能动性;既表现着人的思想的能动性,又表现为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能动性,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所以,实践的矛盾及其辩证运动,其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正是社会生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生命力的源泉。
综上所述,科学的实践观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既体现着历史的唯物论,又体现着历史的辩证法,是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统一,只有科学的实践观这把钥匙,才能真正解答“历史之谜”。
(李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