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2.20世纪的现代尺度


马克思克服了他们的缺点,从实践反思的角度,既正面地说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又反面地说明了这是一种“倒过来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注567。这是思维发展的根本规律,按照马克思本人的说法,也就是思维“一般来说,总是”这样的,他把它称之为“实践反思规律”。


实践反思的特点是:(1)思维总是从最后开始,从最后到前头;(2)思维总是从结果开始,从结果回溯到起初;(3)思维总是从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开始,从最高阶段到低级阶段;(4)正因为思维是这样“倒过来”运行的,所以,思维的发展总是类似马克思所说的“普照的光”的过程,换言之,它普照着原有的思维结构、思维体系,反思着原有的思维,批判着它们,使它们变形,改变原有思维结构的角度,使之从属于更为高级的思维结构,从属于从最后、从结果、从历史发展最高阶段上形成的、有着时代活力的、凝结着时代精神的新的思维结构。


马克思所揭示的“实践反思规律”既是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对唯心主义的“否定的反思”、“怀疑的反思”、“批判的反思”、“思辨的辩证否定的反思”进行深刻批判的产物。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理论结束了“一个只知道自然界,另一个又只知道思想”的片面的认识时代,开辟了现代认识论广阔而灿烂的前景。


具体地说,“实践反思”有三个环节:


一是,实践归根结底决定着思维的发展。


二是,“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注568。所以,思维的发展不是从猴体到人体,不是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相反,是从人体到猴体,从高等动物到低等动物。这就是说,思维的行程是倒过来的,总是从后面,从最后,从最高级开始,换言之,是立足于现代实践,对历史和以前的概念结构的变形、反思、再建的过程。


三是,“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注569。


应该指出,我们迄今所理解的理性认识完全忽视了马克思所提出的“实践反思”的观点。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无疑是正确的,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反过来思”这一中介环节实现的,忽视“反过来思”,就会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简单化、直线化了。


事实上,20世纪后对思维发展理解的深化,主要的是沿着马克思的“实践反思”的基点前进的。哥德尔不完全定理表明,仅在含有初等数论关系的系统中,无矛盾性与完全性就不能同时为真,在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中展开思维,思维会陷入到怪圈中,所以,理论体系、判断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有不完全性。爱因斯坦正是看到原有的概念、判断、推理系统不会产生新的思维飞跃,因而提倡想象力,并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样,人类对直觉、灵感、创造性思维、潜意识、情感越来越感兴趣,其原因也在于,思维要前进,就要打破原有的概念、判断、推理系统,瓦解原有的概念结构和认知图式,这就需要对思维的反思。


在这一问题上,康德只是追求反对独断主义,要求批判的反思,对前提和主体能力的批判,显得十分软弱无力,黑格尔则求救于思维的内在矛盾运动,只有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反思”,既说明了实践是思维发展的根本动力,又说明了思维的具体行进是“倒过来”的道路。毫无疑问,思维采取“倒过来”的方式,既要批判原有的概念结构的前提和体系,同时也要求想象力、创造力、理性的直觉,还要求在批判和创造的前提下,建立起新的前提和“细胞”,形成新的体系。


马克思的“实践反思”既超越了康德和黑格尔,进一步说明了现代思维创造性的特点,同时,又揭示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一种辩证运动过程,具体过程是“倒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