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认为,一切真实存在的东西都是具体的。当然在黑格尔那里,这首先是指概念。因为在他看来,概念是其他一切存在物的本原和本质。在我们看来,这里除了不能同意黑格尔以概念为本原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外,必须承认,关于一切真实存在的东西都是具体的这个论断,包含着异常深刻而正确的内容。弄清楚这一点,对于理解整个《逻辑学》的合理思想都是重要的。
有与无是最抽象的概念,人们往往这样说。但必须补充指出,这只有相对于《逻辑学》的其他概念而言,才能说是正确的。除此而外,对于以往的形而上学甚至包括康德哲学所理解的概念而言,有与无也是与之有本质区别的具体概念。就是说,整个《逻辑学》的范畴,从有与无开始,黑格尔所特有的重要含义,就在于具体性。
在关于有与无的论述中,黑格尔所批判的抽象性是指理性的抽象性、概念的抽象性。他认为,这种抽象性的东西只存在于思维中,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例如,康德对于概念的规定就是这种抽象性的表现。他站在贬低理性的立场上,认为概念只是空洞的先天形式,而要使概念具体化、有内容,就要加进感性材料。与康德不同,黑格尔要求理性的具体性、概念的具体性。这种具体性与常识所理解的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具体性,有着本质的区别。要达到理性的具体性,在认识过程中把握具体概念,恰恰在于首先要对具体的感性直观加以概括、抽象,使认识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从特殊的、有限的有,追溯到完全抽象一般性的有本身,应该看作最最第一的理论要求,甚至也是实践要求”注47。
我们看到,黑格尔正是根据这个“第一的理论要求”批判康德的。从黑格尔的论述实质来看,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感性具体与理性具体既相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康德的失误之一,恰恰是混淆了这种区别。当然,不可否认,在康德那里,确实表现出企图摆脱以往形而上学抽象概念学说的努力,要求把握具体概念,或者说使概念具体化(所谓先天综合的统一)。在这方面,康德在认识论史上是有特殊贡献的。其一,他的自我作为认识主体具有先天综合功能学说,扬弃了洛克“白板”说的被动的机械反映论,明确提出了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其二,他扬弃了唯理论(例如莱布尼茨)只从先天概念推出必然性知识的学说,明确提出知识开始于感性、完成于知性、系统化于理性,也就是说,初步提出了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统一过程的思想。其中关于范畴要具体化即加进感性直观的具体内容,开了黑格尔具体概念说的先河。但是,由于康德不理解从特殊上升到一般所作的理论抽象的意义,特别是他缺乏辩证思维的缺陷,使他只知道概念的抽象方面和感性直观的具体方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不理解,认识上升到理性、上升到概念,这是对感性直观更具体更深刻的把握,或者说,这种理性在形式上是抽象的,而在内容上则是更具体了。对于这种具体理性或概念,感性直观则不能不说是极其抽象、肤浅而又贫乏的。因此,康德把范畴、概念只理解为空洞的抽象形式,他以此为前提主张把感性材料与概念机械结合的思想,只不过是提出了要把握具体概念的问题,而没有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
康德提出而没有解决的问题,黑格尔虽然也没有完全解决,但他却把这个问题的解决大大向前推进了。现在,让我们就有与无这对范畴来分析一下,黑格尔关于概念具体性规定的合理思想之所在。
黑格尔认为,有与无是同一的。这是他对于有与无具体性所作的基本规定。关于这种两极相通的思想,黑格尔作过很多通俗的说明。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他指出,对于眼睛的感受性来说,黑暗与光明在纯粹状态下是同一的,“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都看不清什么东西”注48。就是说,有与无,正如光明与黑暗一样,不是只有对立的方面,而且还有同一或统一的方面,它们是对立统一体。不过,在具体论述中,黑格尔又给人一种印象,他虽然反对等同论,但他所谓纯有与纯无的同一,或说纯粹状态下的有与无,似乎就是等同的。我们认为,事实不是这样。如果这样来理解黑格尔,那仍然是一种误解。注49
如前所述,黑格尔只是反对巴门尼德与佛教把有与无绝对对立起来,反对“有只是有、无只是无”,反对否定有与无具有同一性的观点。但是,黑格尔并不因此否认有与无统一体中的差别性、对立性,或者说,有与无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差别性、对立性。相反,他认为,有与无这种差别性、对立性和同一性两者的结合,正是天地万物发展的基础。不错,黑格尔有时强调同一,有时强调差别、对立。但是,他所强调的同一是差别、对立的同一;而他所强调的差别、对立则是同一体自身的差别、对立。那么,有与无的差别、对立在黑格尔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在哪里呢?虽然纯有与纯无只存在于作为思维抽象的思想里,不在真实存在之列,但它们却是真实具体存在由此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如黑格尔所指出,就任何现实的东西而言,“所以其中的那些规定,便不再是处于完全不真实之中(在完全不真实之中,那些规定是作为有与无而呈现的),而在进一步的规定之中,并且将被看作是肯定的和否定的东西,前者是已经建立的、已被反思的有,后者是已被建立的、已被反思的无,但是肯定的和否定的东西都包含着抽象的基础,前者以有为基础,后者以无为基础”注50。
黑格尔这里所提出的以较抽象的概念为科学(他指逻辑学)基础的思想,具有双重含义。从本体论来看,当黑格尔以这种概念作为宇宙发展的本原时,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而且最终只能导致上帝创造世界的僧侣主义。但是,就认识论而言,从理性认识发展以及与理性认识相应的范畴发展来看,则包含着合理思想。实际上,理性认识以及与之相应的范畴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并且,无论从作为个体的人的理性认识发展来看,还是从作为人类的理性认识发展来看,实际情形都是如此。
我们已经知道,在黑格尔那里,扬弃感性直观的理性抽象,正是达到理性具体的需要,达到具体概念的需要。同时,具体概念主要表现为,概念本身是对立面的统一,有与无都是各自包含对方的对立统一体。但是,作为概念具体性规定的更重要方面,还在于这种作为对立统一体的概念不是僵死不动的,而是处于相互联系和运动、转化之中。黑格尔就有与无这样写道:“因为‘有与无是同一的’这一命题说出了两个规定的同一性,而实际上又将它们当作区别者包括进来,这命题便自相矛盾,自己消解。假如更确切地把握住这一点,那么,这里所提出的命题,仔细观察起来,便具有通过自身而自己消失的运动。”注51黑格尔这段论述所表明的深刻思想是,事物所包含的差别(或对立)的统一,即事物自身的矛盾,乃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根据。这就是说,承认了事物自身的矛盾性,也就是承认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自己运动的必然性,自身矛盾的事物不可能永远僵持不动,它必然使事物产生“通过自身而自己消失的运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黑格尔所说的“通过自身而自己消失的运动”,其结果并不等于零,而是产生更具体、内容更丰富的概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否定环节。例如,有与无各自消失于对方的运动,就表现为变,或者说是变这个更高的范畴产生的否定环节。相反,如果认为“通过自身而自己消失的运动”其结果等于零,化为无结果的空、无,那么,黑格尔认为,这只是抽象的否定,而他所要求的则是具体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由此,我们又看到,黑格尔关于概念具体性规定的第三层意思,即具体概念必然是发展的,通过否定之否定环节,经历着由低到高,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刻的过程。
可见,否定是黑格尔辩证法中具有灵魂意义的基本环节。否定对于具体概念也具有同样的意义。因此,正确理解黑格尔的否定范畴是重要的。黑格尔曾援引斯宾诺莎的话说,任何规定都是否定。这也是他对否定的广义理解。但具体地说,否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范畴,它如果不同肯定相联系,就谈不上它作为否定的特殊含义。那么,这两重意义是否自相矛盾呢?不是的。从广义上看,任何规定都是否定的判断是正确的。这里甚至包括如下的意思:肯定对于否定也是一种否定。由此可见,任何规定都是否定是确凿无疑的。但另一方面,任何否定同时就包含有肯定的意义,例如不赞成一种意见,同时就暗含着赞成一种意见,因此,否定总是同肯定相联系而存在。反之也一样,任何肯定同时也包含着否定的意义,例如只取一种颜色,同时就暗含着对其他颜色的抛弃,因此,肯定也总是同否定相联系而存在。这里还要指明一点,对于黑格尔来说,肯定所包含的否定意义,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意义,都是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并不是外在附加的。如果我们是这样来理解黑格尔的否定范畴,那么,我们对于他把否定看成运动、变化、发展的具有灵魂意义的基本环节,就不会感到惊奇了。
关于有与无同肯定与否定的关系,黑格尔在分析纯有与实有的关系时指出,有与无到了实有阶段,就是肯定与否定。这个思想,在前面所引的黑格尔的原话中讲得很清楚。注52黑格尔的这个思想表明,肯定与否定在纯有阶段就是以有与无表现的。在纯有阶段,由于有与无这对范畴,无论从概念自身上,还是从我们对它的直观和思维上,都还没有任何规定,所以它们的肯定性或否定性尚处于潜在状态。或者说,有与无是潜在的(自在的)肯定与否定。但是,到了实有阶段,由于有了明确的规定性,它们的否定性或肯定性也就清楚地显示出来了。
但是,问题还在于,作为《逻辑学》开端的“有”,以及与“有”相对立的“无”,在黑格尔那里都是无规定性的东西。按照任何规定都是否定的判断来看,无规定性就是没有否定性,而按黑格尔的论述其中又包含否定性,这又作如何理解呢?黑格尔对此问题是这样解答的,他说:“但是这种无规定性,正是构成规定性的东西,因为无规定性与规定性对立;无规定性作为对立物自身就是有规定的,或否定的东西,而且是纯粹的、完全抽象的否定的东西。这种无规定性或抽象的否定,是‘有’自身所具有的。”注53就是说,“有”自身的无规定性,同时就包含着对立物即有规定性,也就是否定性;同样,“无”自身的无规定性也可以这样理解。黑格尔在这里充分利用概念的灵活性所作的分析,无非是说有与无之所以有各自向对方的运动,即变,恰恰也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否定性。
黑格尔上面的种种思辨叙述是否纯系神秘主义的虚构呢?显然不能这样说。在黑格尔的思辨叙述中,有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虚构方面,但也包含着合理因素。其合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他自觉不自觉地指出了作为人类理性认识发展起点的最初概念,以及作为任何科学认识发展起点的最初概念,都是对种种感性直观的一种抽象、一种规定,也即是一种否定的结果。同时,这种否定的结果既不是零,也不是僵死不动的东西,相反,它本身就是理性认识得以发展的最初“细胞”。这个细胞,又通过自身否定的矛盾运动,或者用黑格尔的话说,“通过自身而自己消失的运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而使理性认识及其结果——所得的概念系统,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刻。可以说,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确立的科学开端,其合理意义就在于此。就是说,人类的理性认识,就其相对独立发展而言,从抽象到具体乃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不断辩证否定的过程、扬弃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对感性材料的扬弃,也包括高级理性认识对低级理性认识不断扬弃的过程。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