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格尔看来,这一类停留在“艺术作品作为诉之于人的感官的,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的”观念,也是艺术研究中的一种浅薄之见。他在批判中揭露了这种观点囿于感性的认识论根源,阐述了艺术作品既不同于自然物又不同于科学作品的特点,特别是揭示了关于艺术思维的特征。
首先,黑格尔认为,要把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研究就不能局限于艺术作品引起人们的种种情感上。
黑格尔不否认艺术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种种情感,如哀怜、恐惧、忧伤、欢乐、欣慰,等等。黑格尔也不否认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从情感出发具有不同的趣味和鉴赏力;以及在研究艺术作品时,亦需要把握诸如作者的风格、作品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表现技巧等外在特点。但是,黑格尔认为,如果由此把艺术研究归结为研究情感、趣味和鉴赏力,那就势必使艺术研究陷入空洞的表面性和主观片面性,而不能把握艺术的本质。
因为,艺术作品在艺术欣赏者那里所引起的情感,只是他们的一种“模糊隐约”的感受。虽然这种感受有差别,但这种差别也是不确定的。黑格尔指出,这种情感“只是蒙在一种最抽象的个人主观感觉里,因此情感之中的分别也是很抽象的,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分别”注294。
如果说从一般的情感出发不能把握艺术的本质,那么,是否可以从寻找接受美感的专门感官着手呢?黑格尔指出,曾经有人试图在人身上找寻一个专门接受美的感官,但其结果是徒劳的。在此路不通的情况下,有人又指出,接受美需要一定的修养,于是趣味与鉴赏力被提出来,并认为依据趣味与鉴赏力的分析可以辨别美,从而把握艺术的本质。但是,黑格尔认为,美感作为一种情感,就其所把握的东西来看,也是“模糊隐约”的,是抽象而不确定的。这种趣味和鉴赏力,就把握艺术作品的深刻本质而言,也是无能为力的。正如他指出的:“因为察觉这种深刻方面所需要的不仅是感觉和抽象思考,而是完整的理性和坚实活泼的心灵,而当时的鉴赏力只涉及外在的浮面,各种情感也只在这种外在的浮面上活动,片面的规箴在这上面也就行得通。因此,所谓好的鉴赏力一碰到艺术较深刻的效果就张皇失措,一遇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而外表的次要的东西消失的时候,就哑口无言了。”注295
黑格尔在这里批评了囿于情感的浅薄的艺术观点,他强调只有理性之光才能照亮艺术作品真实的具体内容,才能最终把握艺术的本质。这当然是合理的。在研究艺术作品时,如果局限在研究美感上,便不可能把握艺术作品真正震撼心灵的深刻东西。不过,黑格尔这里所谈的鉴赏力,只是一种囿于感性理解的低级鉴赏力。但除此而外,应该说,还存在感性与理性统一的高级鉴赏力。这种高级鉴赏力,就不仅包含对于艺术作品的种种敏锐的感受以及由艺术作品所激起的情感,而且能够通过这些感受和情感上升到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为了培养和锻炼这种高级鉴赏力,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最重要的是通过观赏和分析研究艺术作品,锻炼透过艺术作品的外在形象揭示其内在意蕴的理论思维能力。
那么,黑格尔是否完全否定关于艺术作品外在特点研究的意义呢?他并不否定。而且他认为,艺术作品外在特点的研究对于艺术欣赏也是必要的。如他所指出:“为着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有明确的深刻的认识乃至于能欣赏,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必须考虑到的。艺术学问主要地就要研究这些方面,它在这些方面的成就是应该以感激的心情去接受的。”注296黑格尔所否定的,只是那种以为凭这些研究就能把握艺术本质的观点。在他看来,这种种对于艺术作品外在特点的研究,虽然有助于艺术欣赏和认识艺术的本质,却不能最终把握艺术的本质。相反,如果这方面的研究家钻牛角尖,过分夸大这些研究的意义,那么,他们“甚至可以低估较深刻研究的价值”,其结果反而模糊了对于艺术作品真实意蕴的认识,就是说,用现象掩盖了本质。这就是说,为了真正把握艺术作品的本质和整体,必须有更高的研究立场和观点,即哲学的立场和观点。当然,黑格尔所要求的哲学是他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差不多也就是因为如此,黑格尔从本质上把美学看作艺术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限制了他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合理思想,这一点在本节开头就指明了,无须多说。但是,黑格尔把美学从本质上规定为艺术哲学,却是极为深刻的见解。他揭示了美学作为最高的艺术理论,是受哲学制约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是由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制约的,表现为唯物主义性质,但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却是肤浅的。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决定了他的美学的唯心主义性质,但是他所掌握的系统的辩证法,又使他对艺术的剖析充满着深刻的“倒立的”唯物主义内容。
其次,黑格尔揭示出,艺术作品不同于自然物和科学作品的特点表现为,它介于感性的外在现实和概念之间,又在自身中兼有这两种性质。
黑格尔指出,艺术作品作为对象,可以听,可以看,当然是感性的对象。但是,看与听却是为了心灵的更高的旨趣,即一种理性的满足。因此,从根本上说,艺术作品主要还是为了满足理性需要而存在的对象。
黑格尔强调指出,同是感性对象,艺术作品又与自然物有质的不同。艺术作品只有感性的外形,自然物则是感性的具体存在。这种不同是极为明显的,如画中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与实际存在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之间的不同,就是如此。从对于人们的欲望关系上看,自然物可以作为满足人们欲望的对象,人们“用它们来维持自己,利用它们,吃掉它们,牺牲它们来满足自己”。反之,艺术作品却不能作为人们欲望的对象,它没有自然物那种感性的具体存在,人们不能画饼充饥,不能望景生财。
不过,由于自然物作为人们的欲望对象,却使人们与自然物在这种关系中处于不自由的状态。黑格尔写道:“欲望也不可能让对象自由存在,因为欲望的冲动就是要消灭外在事物的独立存在和自由,要表明这些事物之所以在那里,就是为着被消灭被利用的。但是同时主体(人)既然被欲望的一些个别的狭窄的庸俗的兴趣所束缚,他本身也不是自由的,因为他不是根据他的意志中本质应有的普遍性和理性来决定自己的欲望。”注297
相反,在艺术作品与欣赏之间,却是另外一种关系。艺术作品由于不是人们的欲望对象,它作为人们欣赏的对象,可以自由存在。人们对于它不起欲望,把它只作为观赏和用心灵去体会的对象。从欣赏艺术作品的人这方面看,在他把艺术作品当作对象的关系中,也不受欲望所引起的种种狭窄兴趣的束缚,从而处于自由状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黑格尔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注298在这里,黑格尔实质上是把艺术发展及其作用与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联系起来了。他也许是不自觉的,然而实质上却揭示出在人们向自由王国的不断前进中,艺术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巨大的力量。艺术创造与欣赏能唤起人们的自由意识,从而能推动人们向“自由王国”前进。黑格尔的这个杰出思想是深刻的和富有启发性的。注299
然而,从艺术作品不像自然物那样作为人们的欲望对象而使自己保持自由地位这方面看,还不能充分说明艺术作品的特点。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在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上,也不是欲望与被欲望的不自由的关系,而是使主体与对象各自保持自由的地位。因此,还必须看到艺术观照(欣赏)与科学认识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为,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对于眼前的艺术品表现为“对于对象的个体存在感兴趣”,或者说,这时人们所欣赏的是典型化的形象。科学家虽然也对于对象观察和分析,但是他所注意的主要方面却不是对象的外在形象,而是对象借概念、公式、法则等所表现的内在本质。
根据上述区别,黑格尔从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出发,对于艺术作品作了两重规定。一方面,艺术作品是外在的感性存在物,但又不同于作为感性具体存在的自然物,而只具有这种自然物的外形。另一方面,艺术作品的外形却不是空洞无内容的,而是体现着或蕴含着为人们心灵旨趣所追求的普遍思想,即所谓理念。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就在于,它是“介乎直接的感性事物与理念性的思想之间的”东西。艺术作品“还不是纯粹的思想,但是尽管它还是感性的,它却不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像石头、植物和有机生命那样。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同时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但是它又不像思想的那种观念性,因为它还作为外在事物而呈现出来”注300。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特点表现在,它介于感性的外在现实和概念之间,又在自身中兼有这两种性质。
正是从上述艺术及其创作活动的特点出发,黑格尔把艺术思维归结为使感性东西心灵化与心灵东西感性化的辩证统一。黑格尔的这个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艺术思维既不同于本能的直觉或单纯感觉活动,也不同于从事各种科学概括的理性思维活动。
(二)艺术思维兼有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两种特征,是两者在以感性形象为存在形式的统一。从感性方面看,艺术思维并非诉诸所有的感觉,而只诉诸视觉与听觉,与味觉、嗅觉、触觉无关。因此,这种思维的结果,“只是一种由形状、声音和意象所组成的阴影世界”。从理性方面看,艺术思维涉及普遍思想,但这种普遍思想并不游离于感性形象之外,相反,它正是借助艺术形象——感性具体存在的外形(颜色、形状、声音、意象),“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注301。概括起来说,艺术思维作为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的统一,就表现为感性的东西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三)艺术家“在艺术创造里,心灵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须统一起来”。黑格尔把这种思维称作“艺术的想象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必须把普遍思想通过形象的具体存在(艺术作品)表现出来。或者说,“要把它所含的意蕴呈现给意识,却非取感性形式不可”。这是因为,艺术不像哲学那样可以通过无形的概念系统地把内容表达出来,为人们所认识。相反,艺术的内容“只有放在感性形式里,才可以被人认识”。
黑格尔论述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没有把艺术思维当作游离于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之外的一种思维,而认为艺术思维不过是兼有这两种思维特点于自身罢了。因此,艺术思维也不是不可分析的神秘东西。只不过是,不能把艺术思维中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的统一当作机械凑合来理解,而应看作有机的统一。因为,如果认为这两种活动在艺术思维中是机械凑合的,那么,这种思维就不成其为艺术思维,而且以这种思维方法也注定不可能创造出艺术作品来。正如黑格尔指出的,如果认为诗人可以根据主题思想先形成散文,然后再按诗的节奏和韵脚加以修饰,那么,这只能产生最坏的诗。因此,解决艺术思维的关键问题在于,要说明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在艺术思维中是怎样统一的,有哪些特点和规律。然而,黑格尔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应当承认,艺术思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单从思维的结果来探讨艺术思维,如同形式逻辑从思维结果已经得出的概念、判断、推理等等去研究其特点和规律,恐怕还难于解决问题。例如,作为理论自然科学的思维,可以“千人一面”,一般说来,思维者的个性并不表现在思维的结果上,许多自然科学的发现,可以同时或相继在不同人那里发生。但对于艺术思维来说,则在其结果上,无不表现出思维者的鲜明个性。每一部艺术作品不仅是其时代现实生活本质的一种反映,而且不能不表现出作者的倾向和个性。仅仅就这一方面来看,要深入探讨艺术思维问题,只停留在研究作为艺术思维结果的作品上,显然是不够的。就是说,还需要研究艺术思维过程本身。但是,要研究艺术思维过程,就需要艺术心理学参加。由此可见,在艺术思维的研究上,美学不能不需要心理学的帮助,从而需要研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心理过程,也需要研究艺术欣赏者的心理过程。因为,艺术作品真正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是离不开艺术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对艺术品的补充创造的。“接受美学”的这个发现,可以成为研究艺术欣赏者的审美心理过程的一个根据。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