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一、这种批判的二重哲学意义


但是,除了黑格尔把康德的唯物主义方面客观唯心主义化,表现了他从康德后退之外,在克服康德的二元论、不可知论时回避康德提出的重大问题,也表现了黑格尔的后退。大家知道,康德的二元论、不可知论的思想,集中表现在他把世界分为本体与现象。本体即物自体或称“自在之物”,这个本体界是不依我们而独立存在的,是我们的认识所达不到的。我们所认识的,无论表现在感性直观上,知性的概念、范畴上,还是对知性所得到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的理性上,都属于现象界,即都是主观的东西。它虽然不能没有本体的支撑,但它却是与本体界相分割、不可沟通的。其实,康德这种思想源远流长。早在17世纪洛克提出的两种性质学说那里,实际上就以萌芽形式提出来了。洛克认为,他所说的第二性质,如颜色、声音、滋味等等,并非客观物质的属性,而纯属主观的东西。可以说,这已经为康德的二元论、不可知论思想播下了种子。洛克的这种思想,在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家那里差不多原封不动地被接受了。虽然有个别哲学家试图克服洛克这种思想的二元论性质,例如爱尔维修把认识中各阶段包括概念、范畴都归结为感觉和感觉的变幻。但是,这与其说是解决洛克所提出的问题,还不如说是回避或掩盖这个问题。


事实上,从洛克经过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家到康德,不仅提出了感性认识与所认识的客观世界具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到康德时干脆把这个问题扩展为整个主观世界的认识——从感性、知性到理性,都与所认识的物质对象有本质区别。这个问题的重大意义,就如同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人要认识自己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类似。不过,这是在更高阶段的重复,因而也更深刻地提出了人的主体性的问题,即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建构”或“框架”的问题。应当说,洛克的第二性质学说已经是趋向于对他的“白板说”的镜式机械反映论的克服,而康德的先验论主体性学说则是这种趋向的深刻化。


把认识的客体或客观世界与认识的主体或主观世界加以明确区别,提出认识客观世界的性质,进而提出认识主观世界的性质,从而更具体地认识两者的关系,这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和进步。如洛克提出第二性质学说,包括斯宾诺莎提出的“身心平行论”,特别是康德提出的先验论,如统觉的先天综合统一学说,就其中所提出的问题趋向而言,都具有这种转折和进步的意义。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错误在于,他只看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区别,并进而把这种区别绝对化,根本否定了它们的同一性,把客观世界推到“彼岸”,即否定客观世界(他所说的本体)的可知性,以致陷入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康德这个错误的根源,除了他缺乏辩证思维以外,最根本的是他不知道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意义。黑格尔虽然对于实践有许多天才的思想,但是,在解决康德所提出的问题时他并没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而是从作为具体概念的绝对理念出发,从而把康德从本质上加以区别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统化为具体概念的不同环节,然后根据他的概念辩证法,以思辨的方式解决了。在这个解决中,黑格尔认为物自体或“自在之物”不过是最抽象的概念,主体作为精神的环节,不过是在展开的认识史中使概念回归到本原——绝对理念。在这里,黑格尔以可知论取代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以思辨的方式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了。但是,这种统一带有虚幻的神秘性质,其中黑格尔的辩证观点包含着对这种统一的真理之猜测,但在根本上,他的这种“解决”回避和掩盖了康德在主体性学说中所提出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