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新版附录一

作者小传


王树人,别号老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世纪80年代曾任哲学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原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现为该学会名誉理事长。祖籍山东莒县,1935年出生在吉林省东丰县。在出生地读完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后转学到沈阳一中,1955年高中毕业。后通过高考录取,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准备留学苏联,因中苏关系交恶而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2年大学毕业,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读西方哲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杨一之先生与贺麟先生,1965年毕业。当时还未设立学位制,所以未被授予学位。 研究生毕业后留哲学所从事研究工作。但“四清”和相继的“文化大革命”,致使研究工作完全中止。其间,老树经历农村、工厂、兵营和“五七干校”等等磨砺。“文化大革命”浩劫结束后,真正的研究工作才在70年代末得以继续。1978年第一届外国哲学讨论会在安徽芜湖召开之后,得益于改革开放,老树于1979年参加了贺麟先生为团长的中国哲学家代表团,出席了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召开的第13届国际黑格尔大会。这次大会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而且开启了对于现代西方哲学重新认识的序幕。随后,老树与汪子嵩、陈修斋、汝信、朱德生等先生一道发起和筹措而成立了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并任学会首届秘书长。


对于外国哲学研究工作,老树首先回到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重点选择在当时仍然处在热点的黑格尔哲学。于1985年完成并出版了《思辨哲学新探——黑格尔哲学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完成并出版了《历史的哲学反思——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其间,于1986年至1988年在当时西德的慕尼黑大学、波恩大学、波鸿黑格尔档案馆等地作访问研究。这次较长时间的访问研究,他在学业上的收获比较大,对西方黑格尔研究有了更多的直接认识,特别是通过翻译克劳斯·杜辛的《黑格尔与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更加深了这种认识。在当时的西德,无论学院派还是非学院派,都是从现代出发研究黑格尔和其他西方哲学大家,很重视同行观点的参照和讨论。这与中国不少学者不重视同行的研究大不相同。同时,老树长时间生活和行走在当时德国的土地上,对那里的自然、社会环境的了解,以及对德国人风俗习惯的接触和了解,都增进了对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从而也对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得以产生的文化基础有了新认识。他认为,哲学虽然被说成处于高空的玄思,但它与社会底层并不完全脱节。甚至,两者互为表里。


在西德期间,有两件事促使老树的研究开拓出一个新的方向。老树在慕尼黑大学访问研究期间,曾应邀作过两次报告。一次是讲他多年研究的黑格尔哲学,结果反应平平。另一次,是讲中国哲学和那一时期在思想解放的大形势下中国哲学的解放。结果,反应很是热烈。这使老树不能不反思。作为中国的学者,虽然半生从事西方哲学思想文化研究,但对于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却如何呢?与前辈学者相比,确实显得基础不厚。难道不应抓住时机适时加以补课吗?也凑巧,就在1987年老树访问哈根时,那里德国函授大学的一位教授很友好地向他约稿,问他能否给他们大学写一本关于中国文化概论性质的讲义。老树思考一下,觉得这不正是自己补中国思想文化课的良机吗?于是就答应下来。当然,老树是边研究边用汉语写作,而后由该校请那里的汉学家和中国留学生翻译成德文。当时,老树的夫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喻柏林教授,正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中国汉字的识别问题。在汉字的智慧和魅力部分,乃是老树与她合作研究的成果。随之,老树从中西比较的角度,从汉字而周易、而禅宗、而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美,一直写到儒道两家。在近三年时间里,为西德哈根函授大学写的中国文化教材终于完成了,并很快被翻译成德文。而后,老树与喻柏林教授合作,又用多年时间,对于为哈根函授大学写的讲义中的诸问题,进一步展开了深入的专题研究,可谓“十年磨一剑”,在1996年完成并出版了《传统智慧再发现》专著(作家出版社;上下两卷,五十多万字;获哲学所科研一等奖)。正是由于该书的出版,使老树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和论说的“象思维”在学术界得到公认,并逐渐受到重视。哲学所还就此书专门召开过有北京众多学者参加的研讨会。


天有不测之风云。1995年老树夫人喻柏林教授发现肺癌,紧急动了手术。在住院和术后养病期间,老树承担起他人无法替代的陪护工作。从1995年至2001年其夫人病逝,老树不得不放弃正常的研究工作。但是,他忙里偷闲,仍然写了一些有价值的论文,并花很大力气对西方哲学东渐问题作了研究。在夫人病逝后的五年里,老树用研究和创作的努力化解夫人离世的悲痛,迎来了他研究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这期间,他与叶秀山先生作为总主编,与各分卷主编通力合作,完成了《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八卷本500多万字的工作,并与叶秀山先生完成第一卷(总序)的写作。老树正是在先前对西方哲学东渐的研究基础上,给总序增添了值得重视的西方哲学思想东渐一笔。其中,关于思想文化之东西碰撞、会通、融合之论说,别具新意。该多卷本《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由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曾获国家图书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截至2006年,老树又连续完成两部重要著作:《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感悟庄子——象思维视野下的庄子》,皆由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一部书系与李明珠教授合著。学术研究可以在量上扩展,俗语所谓“滚雪球”,但学术研究更重要的进展,则是质的深化。老树的《回归原创之思》一书,恰恰是对“象思维”作质的深化之追求。从六经之首的《周易》和老庄之道家,而禅宗、而诗词、而书道画魂,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基本方面,老树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本质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象思维”为支撑。这种有别于西方概念思维的象思维,其特性是不同于西方理性主义的悟性主义。悟性不同于理性的特点在于,他不是诉诸主客二元的思维方式,即不是诉诸对象化的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而是诉诸主客一体相通的诗意联想的动态整体直观。《回归原创之思》一书,由于它的原创性,已经在海内外传开,并且正在发挥推动中国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近年来在中医学界尤其显著。如在中国科协主持下,在香山饭店已经召开过“象思维与经络学说”以及“中医原创思维的内涵与价值”等研讨会。


值得注意的还有,近些年来老树特别关注中青年学者的研究著作,兴趣盎然地阅读并写了不少书评,予以激励。同时,他也借这些书评发挥自己的研究所得。所以,这些书评,由于具有研究性而给人新的启发,如在《文景》等杂志上发表的一些书评,很受读者赞誉。同时,老树所居住的京西稻香湖周围,由于出租房的价格比市内便宜,所以吸引了不少到北京发展的文化人,主要是中青年一代。这些在体制之外的民间学者或草根学者,很受老树的青睐。老树看重的是他们那种淡泊名利和质朴的理想主义精神,觉得他们很可爱。所以,常和他们交往、讨论问题,并尽可能给予必要的帮助,如给他们作公益性的讲课、赠书等。


在向80高龄迈进的老树,诗词、书法、绘画的爱好,对于他的研究著述生活是一种很好的调节,甚至是一种推动。这在老树一首《老树自画小像》的长诗中有生动的描写:


老树自画小像


华发苍颜一老翁,边幅不修自轻松。


学思皆成乐心事,担子虚化不负重。


闲云野鹤多自在,口无遮拦骂害虫。


真情学理岂能忘,古贤宝典廓心胸。


贵能常省自己短,虚怀不骄方从容。


良友常聚多求索,唱和缘起为道通。


诗书画文吾所爱,吟唱挥毫难中庸。


少时最喜争高下,老来方悟大境空。


克己复礼礼何用?礼数后面大伪从1。


不如返朴归自然,人我心通见飞龙2。


我欲因之梦无待3,会通正辨学鲲鹏4。


来去赤条无牵挂5,死生有命当认同。


悲喜正剧千万种,初试何人不脸红?


锋芒屡削除不尽,练就皮厚老顽童。


1.取意老子“智慧出,有大伪”。“礼数”,智慧所发明。


2.“飞龙在天”为《易》乾卦之爻辞,大吉之兆。


3.“无待”为《庄子》用语,表达理想自由,摆脱一切束缚。


4.庄子原话:“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彼且乌乎待哉!”


5.借《红楼梦》语,原文:“赤条条来去无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