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引子 认识日本,认识自我


与此相对,在现代日语中,情形略微不同。日本最为常见的辞典《广辞苑》就单列了“分身”这一词条。除了保留佛教中的古典用法之外,这个词条还收录了由此衍生出来的意思:“一个身体或组织分化为两种以上的个体或组织”,或者“一身化作二身或数身”。


这个词除了本土的古老根源外,还是一个“新语”。它还有一个外来的现代来源,那就是源于德语Doppelgänger(或与其对应的英语doppelganger)的翻译,意思大致是“二重身”“另外一个自我”。因此,也有人直接用“分身”二字来表达这些含义。“分身”的这种生成路径,通过诸如《17个分身》等涉及临床心理学或精神病理学的小说,逐渐为中国读者所熟悉。[7]在这些小说中,这个词用来指称“多重人格”“人格分裂”等现象。


另外,东野圭吾有一部著名的小说,题名就是《分身》。[8]这本书中的两个女主角本来没有交集,可以说生活在两个平行空间中,但她们的长相却一模一样。故事围绕二人相互纠缠的命运急速展开,而最终她们意识到了彼此互为“分身”。小说在最后告诉读者,她们其实互为“克隆人”,并且还有一个和她们一样的母体。虽然有些科幻,但小说的看点并不在这里,而在于它所展现的人们对自我、生死、家庭的伦理执念和纠结,在于它浓郁的心理色彩。东野圭吾及其作品在中国的人气,无疑助长了“分身”这一语词的流通性。


现在,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些文学作品实际上突出或者说充实了“分身”在当下的含义,它有着一种浓厚的精神分析和心理指涉。“分身”是另外一个自我,但“我”对这个“分身”又有着难以言说的异己感;它的存在让“我”感到好奇、困惑、厌恶甚至恐惧。我在本书中使用“分身”,正是要借助“分身”这个“新语”在身体(物理)上、心理(精神)上与“自我”的关联,提出一种新的观察和认识日本的视角。中日两国两千余年来有文献记录的互动表明,中日两国正是互为对方的“分身”!


关于中日两国国民性的异同,已经有很多出色的描述和论述,类似中国国民是个体主义的而日本国民是集体主义的说法就很流行。在这些描述中,一些宛如本质的、宿命的属性往往被赋予一方,而另外一方则有相反的属性。这些说法很让人着迷,它们似乎解答了我们很多的疑惑,但可惜的是,这种“解答”还只是流于表面,并未触及真正的问题。因为那些用以说明的“属性”,其实正是需要说明的对象。就人类事物而言,并不存在一个民族特有而不见于其他民族的属性。因此,“分身”视角不再专注于对二者异同的发现和比较,而是要激发互为“分身”的二者反观自身、重建协和的自我意识。


那么,究竟什么是日本?这里,我无意罗列关于“日本”的各种客观描述和大数据,也无意提供一种新的关于日本的百科全书,我要讲述的是一个近代以来日本的成长及其精神演进的故事。


这个故事或说叙事,在“分身”的意义上,关乎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无论如何都要面对这个存在。那么,这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宿命吗?如果是,我们未来的命运又将如何?这同样是这一叙事要尝试回答的。


这个叙事自身,就是我要与你分享的“日本”。现在,我们可以暂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了:阅读日本,就是寻找自我分身、探索自我命运的过程。


注释


[1]黄遵宪:《日本国志》(上册),岳麓书社,2016年,第5页。


[2][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9页。


[3]当然,黄遵宪《日本国志》以来,并非没有其他中国学者撰写的各种日本著述和游记,但都未能造成可观察到的影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王先谦(1842—1917)在1902年出版了他编撰的《日本源流考》(二十二卷),这是中国首部编年体日本通史。不过,这部书大量引用了《日本国志》记载的史实,甚至包括黄遵宪本人的评论。另外,1927年5月,当时尚是青年历史学者的陈恭禄(1900—1966)撰写的《日本全史》出版。值得留意的是,作者序言中自述道:“中日关系之重要,二国人民无不知之。日人考察吾国情形,刊行书籍,不知凡几。吾人求一较善之日本史,乃不可得。”这是中国学者叙述日本历史的一次新的努力。参见陈恭禄:《日本全史》,岳麓书社,2013年。


[4]戴季陶:《日本论》,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5]比如,“二战”后日本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社会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参见[日]马场公彦:《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从日本战败到中日复交》,苑崇利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要说明的是,日本社会对于中国虽然有高度的关心和细致研究,但并不意味着它能有效克服对中国的各种误认。关于这一点,请参见拙著:《友邦还是敌国:战后中日关系与世界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总能从日本的“中国论”中读到让我们惊叹的认知和洞察,这意味着我们只有对日本社会进行同样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才能产生有效的日本认识。


[6]现代汉语使用“化身”来表示“佛或菩萨暂时出现在人间的形体”。“化身”同样出自古典佛经,表示佛、菩萨为化度众生而随众生现出种种形体,意思近于“分身”。类似的说法还有“应身”,多和“真身”相对。另外,基督教核心教义中有“道成肉身”一说,表示“道”以肉身形式降临人间,成为神人中介,以救赎人类。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宗教共有的思维样式。


[7][美]理查德·贝尔:《17个分身》,栖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


[8][日]东野圭吾:《分身》,王维幸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