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尊王攘夷”是近代日本精神史诞生时的形态,那么从本章开始,我们的日本精神史叙事,就登上了它自我展现的第一个历史舞台。
早在江户幕府末期,“中国”就因广泛的政治腐败而遭到了日本政治家的侧目。随着1868年明治维新的成功以及近代西欧政治、法律与技术文明的大量输入,作为文明符号的“中国”从日本的世界认识中脱落了下去。不仅如此,现实中的“中国”被视为拒绝接受“文明开化”的反面教材,成为日本舆论批评和国民蔑视的对象。与这个过程相辅相成,近代日本的精神帝国迅速成长,开始寻找和创造自我实现的物质条件。这一欲望的自我实现过程与东亚世界秩序的巨变高度重合,最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近代日本的精神成长,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历史进程上看,明治政府刚一成立,征讨朝鲜半岛的对外策略就走上了历史舞台。1873年,与木户孝允(1833—1877)、大久保利通(1830—1878)并称“维新三杰”的西乡隆盛(1828—1877),正式提出了“征韩论”的扩张策略。最终内政优先派取得了主导权,征讨朝鲜半岛的计划暂时偃旗息鼓。但1874年5月2日,日本以“琉球民被害”为借口出兵中国台湾,同年10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日北京专条》(又称《日清两国间互换条约》),其中有“日本国属民等”字样,完成了指向琉球王国归属问题的战略任务。
1875年9月,日本炮击朝鲜,随后又迫使琉球王国解除与清朝的册封朝贡关系。1876年2月,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明治政府正式宣布“废琉置县”。在此期间,中日两国围绕琉球归属问题(“琉案”)进行了多次外交交涉。随后十余年间,日本与中国在朝鲜半岛展开激烈的外交与军事攻防。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甲午战争爆发。翌年4月17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朝鲜获得了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日本随即开始强化对朝鲜的控制。传统的东亚世界秩序至此土崩瓦解。
如上所述,明治政府甫一成立,就展开了凌厉的对外行动,不过十数年间,就通过一系列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与外交攻势,在传统的东亚世界体系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新晋的帝国角力者。正是在这种具体的历史进程中,“亚洲”(或称“亚细亚”)逐步取代“中国”,成为日本帝国精英自我与世界认识的新概念。“亚洲主义”,又称“亚细亚主义”,也由此成为日本帝国最新的对外政策。
近代日本帝国的“亚洲主义”或“亚细亚主义”包含了复杂的政治与文明意识,“亚洲”不是地理上无意义的虚构或单纯的空间单位,而是反映了日本逐渐定型的帝国欲望与国家理性。日本由此登上了世界大舞台。那么,如何理解这种帝国欲望以及它所宣示的文明意识?日本如何处理它精神深处的“中华”问题?这些追问将把我们带入近代日本精神分析的一个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