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的生平,《史记》有颇为确凿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1]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其一,老子是确有其人的,与孔子同时而年纪稍长;其二,孔子曾见过老子;其三,传世的《老子》五千言是老子本人所作。然而,《史记·老子传》并没有收结于此,而是以“或曰”二字引出了一段堪称不经的叙述。首先是将老子与老莱子混淆起来,更进而引入了比孔子还晚百余年的周太史儋。其次是列出了老子子孙的谱系,第一代就错得离谱:“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钱穆先生于此讥评道:“魏列为诸侯,已在战国了。若果老子年龄高过于孔子,试问他的儿子如何能为魏将呢?大概这封于段干的,最早也该和孔子孙子思同时了。《战国策》有段干崇为魏使秦割地求和事,依字形看,段干宗必然会便是段干崇。但已在魏安釐王时,连当太史儋的儿子也不配,如何说是孔子所见老聃的儿子呢?或许汉代李氏与战国段干氏,在其先世的血统上有关系,这却说不定。至于那位胶西太傅,他自称系老聃后人,则大可不必重视了。”[2]钱穆甚至认为:“孔子见老聃,此老聃实是老莱子,即是《论语》中的荷篠丈人,乃南方一隐者。孔子南游时,子路曾向他问路,并曾在他家宿过夜。孔子又叫子路再去见他,但没有见到了。孔子见老聃的故事,即由此而衍生。”[3]这是干脆怀疑老子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了。我们这里不采纳这样激烈的意见,但可以确定的是:早在司马迁的时代,就已经没有多少老子生平的可靠资料了。孔子见过老子这件事,虽然《论语》未载,但应该是可信的。《庄子·德充符》里面借叔山无趾之口讲出了庄子所知道的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4]庄子的著述里虽然有很多想象的部分,但对于其中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却并不作无谓的虚构。何况叔山无趾那一章的文本脉络里,并没有刻意虚构出孔子与老子之间关系的必要。
将《老子》五千余言记为老子本人亲笔所作,是《史记·老子传》最受争议的地方。关于《老子》成书年代,“古史辨”时期的学者们已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和讨论。虽然很多问题迄今并无定论,但简单地接受《老子》为老聃本人所作这样观点的学者,已经极少了。在我看来,完整本的《老子》的出现,应该是比较晚的。晚到什么时候呢?我认为至少是在《论语》之后。而《论语》编成时,连孔子最年少的学生曾参都去世了。老聃既然比孔子年长,也就无论如何活不到《老子》成书的时候。《老子》一书中很可能包含了老子本人的思考,但既然是由其后学完成的,也就无从判断哪些部分是他本人的了。所以,严格说来,我们讲的只能是《老子》这本书的哲学,而非老子本人的思想。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139—2141页。
[2]钱穆:《庄老通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0—21页。
[3]同上书,第19页。
[4]《庄子纂笺》,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