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三 是非

在庄子那里,是非问题关涉的是被普遍化了的、与价值有关的知。《齐物论》“啮缺问乎王倪”的第一问即是:“子知物之所同是乎?”[1]庄子不否认具体的可与不可、然与不然,但却否定有普遍同意的是非。因为,“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2]。


然而人们总有执一时之可不可、然不然为普遍化了的是非之知的倾向。在《齐物论》中,庄子讲到了普遍存在的“成心”:“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3]“成心”指的是局于一域的见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不是只有“知代”的达者才有成心,心智低下的人同样具备。


但是,基于成心的是非,还不是最无谓的是非。《齐物论》“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一句,暗涵了对惠施的批评。[4]在庄子看来,“天下之辩者”乐之不疲的无聊辩论,“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5],纯粹是对生命的虚耗。但因为他们讨论的话题去常识太远,反而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这类既无意义又无影响的论题,庄子是并不措意的。


真正麻烦的是以成心为基础的是非。在庄子生活的时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墨之间的更相是非。而是非之彰,也就意味着道的遮蔽和残缺。《齐物论》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6]


马其昶指出:“‘照’与‘炤’‘灼’同字,《说文》:‘灼,炙也。’《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即此所谓并炤也。”[7]将局于一域的可不可、然不然之知,上升为普遍的是非标准,仿佛十日并出,将万类都烤为焦炭了。被标榜为普遍标准的是非若仅仅体现为日常生活中统一的行为规范,无论多么刻板,也只是对部分人的桎梏。而一旦上升为文明的样板,并以此来模铸其他异质性文明,就势必会转变为残酷的征伐。章太炎《齐物论释》对此有极为深刻的论说:“原夫《齐物》之用,将以内存寂照,外利有情,世情不齐,文野异尚,亦各安其贯利,无所慕往,飨海鸟以大牢,乐斥以钟鼓,适令颠连取毙,斯亦众情之所恒知。然志存兼并者,外辞蚕食之名,而方寄言高义,若云使彼野人,获与文化,斯则文野不齐之见,为桀跖之嚆矢明矣。”[8]


一旦有了普遍的是非标准的主张,道就遮蔽和残缺了:“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9]以这样的是非为基础的仁爱,使人丧失了本真的生存境域: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10]


本真的生存失去以后,才会有相互关切、相互扶持的爱。而这样的爱,不再能让人自适其适。而是在关爱中,构成了彼此的干扰。


[1]同上书,第19页。


[2]《庄子纂笺》,第22页。


[3]同上书,第12页。


[4]同上书,第13页。《庄子·天下》篇里记载有惠施“历物之意”的十个命题,其中的第七个命题为:“今日适越而昔来。”同上书,第274页。


[5]同上书,第47页。


[6]同上书,第19页。


[7]马其昶撰、马茂元编次:《定本庄子故》,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第17页。


[8]章太炎:《齐物论释》,《章太炎全集》第一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6页。


[9]《庄子纂笺》,第16页。


[10]同上书,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