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弼那里,圣人就是理想的统治者。一个统治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才能真正运作“无为”呢?
《老子》十五章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对此,王弼注曰:
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见之貌也。四邻合攻中央之主,犹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意趣不可见,亦犹此也。凡此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10]
好像冬天过河,由于不知道冰是否结实,所以犹犹豫豫,若欲渡、若不欲渡的样子。又像一个国家四方都有战争,不知道该往哪边抵御,茫然若失的样子。所有这些“若”,都在强调趣向的无法揣度。这也就是所谓的“深不可识”。圣人的欲求、鼓励、反对,都是无法测知的。正因为这样的愚钝,人们才有可能回归自己的本性,朴素地生活。
与何晏等人认为圣人无情不同,王弼是主张圣人有情的:
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11]
圣人之所以比众人卓越,在于其内心的灵明。至于喜怒哀乐之类的情感,则是与普通人无别的。由于神明卓越,所以能够通达作为万物之本的“无”。由于五情备具,所以不能没有哀乐之情来应接事物。由于神明卓茂,圣人虽应物,但能不被外物牵累。这样的圣人人格,使得无为政治有了更现实的可能。
[1]《王弼集校释》,第13—14页。
[2]《王弼集校释》,第1—2页。
[3]《王弼集校释》,第95页。
[4]同上书,第198页。
[5]同上。
[6]同上书,第75页。
[7]《王弼集校释》,第117页。
[8]《王弼集校释》,第45页。
[9]同上书,第36页。
[10]《王弼集校释》,第33—34页。
[1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何劭撰《王弼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7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