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三 参两

“参两”即“叁两”。这一重要论述在张载哲学里,着眼的是相互作用如何有必然性的问题。张载哲学强调“三”的结构,具体说来,就是两和一的关系: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有两则有一,是太极也。若一则有两,有两亦一在,无两亦一在。然无两则安用一?[1]


“两体”从根本上讲就是太虚与气的二分。在张载那里又具体化为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这些都是分化的两体,而两体中始终贯通的就是“一”。正是因为这种贯通作用,所以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两体才能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张载认为,“有两则有一”。反过来,如果先有一再有两,其结果是:有两体对立的情况下一可以存在,没有两体对立的情况下一也可以存在。但若没有了两体,保留这个一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张载说: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2]


没有两体的确立,一也就因灭息而无从把握;一一旦灭息而无从把握,两体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两种世界图景是张载不能接受的:其一,没有对立的两体存在的、无分化的、一团死寂的一,这是僵死的、不运动的、没有分别的世界。如果这样的世界可以存在,那么,世界就应该始终处在无分化的状态,而不应有任何生生变化的产生;其二,如果仅仅有两无一,就会形成一个分裂的世界,阴阳、动静、虚实、昼夜没有了相互作用、转化的可能,从而割断成不相关涉的世界。因此无论只有两没有一还是只有一没有两,由此形成的世界图景都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的实际的状况,所以是不能接受的。一与两的统一,就是天道之叁。


天道属神,地道属气。凡对立的两体皆对应地道。而天道之叁,则是神贯通于两体当中。神是最高的形上者,既无形,也无象。但张载又说:


顾有地斯有天,若其配然尔。[3]


“顾”表转折。有地才有天,天反而成了地之配。这个讲法实际上是“有两则有一”的另一种表达。


张载又说: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4]


“一物两体”说的是两体本一,也就是所谓清浊、聚散,“其究一而已”。我们谈到差异,总是有此则有彼、有是则有非。提到“浊”,“清”就已经内在于“浊”的定义中,作为“浊”的否定性界定出现了。可见两体不是割裂的,而是本于一的。因此谈到差异的同时,同一的概念也就已经内在于其中了。反过来谈到同一,也自然就有了差异的概念。所以 “一故神”这句话,完整地说应该是“本一故神”。“神”是神妙不测,就是不能够去摹状、描述和用语言表达的。张载自注曰:“两在故不测”。他怕人们把“一故神”误解为单一的世界,所以他同时又讲两体的存在。接下来讲“两故化”,指本一的两体(差异)间必然的相互作用,并在相互作用中“推行于一”的过程。两体中始终贯通着“一”,也即“清通而不可象”的神。正是因为神的这种贯通作用,所以虚实、聚散等两体才能不间断地相互作用。这种结构我们可以表达为下图:


有形的万物和无形的太虚之上贯通着一个神的作用。但这个图示显然只是权宜的表达,因为不能把神和两体截然分开。我们只是借此表达一个 “三”的结构,而正是这样一个结构使得天地生生不已得以永不停息。


这个世界的实存永远只有可见和不可见两个部分,而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又不是截然分开,而是始终相互转化、相互作用、氤氲不息的。之所以会这样氤氲不息,原因在于本一之神与两在之不测的统一。


[1]《张载集》,第233页。


[2]《张载集》,第233页。


[3]同上书,第11页。


[4]同上书,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