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四 道无无对

二程反复强调“无独必有对”[1]“万物莫不有对”[2]。程颢说: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


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是单独的,都有其相对者。朱子认为程颢这一思想受到了周敦颐的影响。“安排”指的是人为的造作。这“无独必有对”之理,不是人为安排的结果,而是世界自然而真实的图景。程颢常深夜体认这道理,兴奋不能自已。


“道无无对”的思想关联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第一,可以由此推出一种均衡对称的精美的宇宙观,朱子的宇宙观就根源于此;第二,强调了对立的普遍性;第三,强调了对立双方感应的无处不在,其中就包括天人之间的感应。


二程显然是讲天人感应的,但他们的思想与汉儒有所不同。在汉儒那里,天人感应的中介是数。汉代的思想根本上指向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的建构,要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对当时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明确解释的大一统的理论。这个理论得能够发挥帝国意识形态的功能。而要发挥这个功能,就要对各种理论、各种知识进行拼接。将各种理论和知识拼接起来的媒介就是数字:五行对五常,五行对四季等。二程、张载等人并不反对天人有感应之理,只是拒绝数字上的牵强比附。在他们看来,天地间自有一个感应之理,感应的真实和普遍是确定无疑的。北宋儒者倡导一种理性的精神,但这种理性的精神必须为如下两个方面赋予合理性:第一,占卜的有效性。北宋道学以《易》为基础,所以不能不面对占筮的有效性问题。二程长期与邵雍交往,占筮的效验对他们而言是非常直接的,理性的精神不能不面对身边的真实经验;第二,天人感应。强调人君的行为对天地的影响。君主做得不好就会有地震、洪水、干旱之类的灾异。这种天人感应的观念指向的是对君主的约束。在中国古代,对君主的行为构成约束的除了现实的权力关系外,还有天人感应和祖宗之法。两宋道学没有将占卜、感应和灾异看作迷信,而是将其视为天地自然之理的体现。


[1]同上书,第121页。


[2]同上书,第123页。


[3]同上书,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