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三 收拾身心,自作主宰

在陆九渊思想里面,我最激赏的一个表述就是“收拾身心,自作主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的精神。


我对孔子、孟子讲的“仁”有这样一个理解,“仁”所有的内涵中最核心的是“自”,是一种主体性的高扬。“仁”就是心灵最高的主动状态,是人自我做主的状态。有了这种自主性也就有了心灵最高的自由。所以,儒家强调的是自立、自主,这种自主在我看来才是自由的本质。


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主动性”与“不得已”做一点分析。完全被动地受环境的限制,没有改变环境的愿望和能力,如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是没有主动性的呈显的。从单细胞生命到人这样一个复杂的生命形式,都有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改变和超越环境的能力。人的独特性在于,人有超越一切环境的可能。比如,一个为了道义的追求决意赴死的人,整个世界都被超越为他的背景。当然,人既然是以个体形态存在的,就必定有从自身躯壳上起念头的种种“不得已”,如自保的倾向。当然,这些躯壳上起念头的“不得已”,并不是人的本质的“不得已”。因为,这种自我保存指向的是人的有限性。人的心灵的主动性,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的“不得已”,它指向了人的无限性。人的最高的主动性就是诚实地面对这指向无限的本质的“不得已”,让它充分实现出来。这是“收拾身心,自作主宰”的思想精髓。这种心灵最高程度的主动性发挥出来,道德情感才能真实地体现到具体行动当中。“本心”“四端”的自然发显并不必然带来为善去恶的努力。只有“收拾身心,自作主宰”的自主精神、心灵最高的主动状态,才能让道德情感获得持恒的方向,进而落实为具体的行动。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不从在哲学上论证儒家生活方式是否合理的角度看,仅就道德实践而言,陆九渊的哲学是有他易简直截之处的。这种易简直截也把儒家的精神高度地提纯了。当哲学上论证儒家生活方式的合理性显得不再迫切的时候,道德涵养和实践就日益成为一切问题的核心。在这样的氛围里,陆九渊“收拾身心,自作主宰”的主张是极富影响力和感染力的。


在象山看来,只要能够存得此心,那么“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1],恻隐、羞恶的恰当发显,是主体性的充分调动和发扬的结果。这种主体性的发扬在孟子的思想中有其突出的体现,是孔子“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精神的延续。当然,这种高度主动的心灵,要特别强调义和智的作用:人不能只有情,不能只有泛滥的道德情感;必须得有义和智的主导,才能保持心灵的方向。这样一种具有高度主动性的精神才能让自己沿着心灵的确定方向走下去。


[1]《陆九渊集》,第4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