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十五讲 心外无理:王阳明的哲学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本名王云,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去世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谥号文成。祖籍浙江余姚,少年时随父迁居会稽山阴。因为他曾在会稽山阳明洞修习,所以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琅琊王氏后裔,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一族的遗脉。家世传统有道教背景,道教的神秘主义倾向在王阳明的生平经历中每有表现。《阳明年谱》里记载了他出生时的种种异象。据说,王阳明出生当夜,他的祖母梦里听闻鼓乐之声,有绯衣神人自云中将一婴儿交托给她。梦中惊觉时,阳明就诞生了。因为这孩子是云中送来的,所以初名王云。虽然出生时有种种异象,但阳明到五岁都不会说话。有和尚从他旁边经过时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于是更名为守仁。


阳明的一生充满了神异的色彩。关于王阳明的成学经历,有所谓“五溺”之说: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1]


最初阳明倜傥豪爽,有任侠之气。后来喜欢骑马射箭。他十几岁的时候曾到关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2]。成年后又转而沉溺于文学之好。王阳明诗文俱佳,文章极具感染力,其直达人心的力度,可谓孟子以后,一人而已。“四溺于神仙之习”,这恐怕是家世背景的影响。据《年谱》说,他修习道术的时候曾有前知之异。后来醒悟,明白这是玩弄光影、耗费精神。“五溺于佛氏之习”,是指他对禅宗的沉迷。但参研既久,发现依然免不去对亲人的牵挂与生死的执念。由此知道这条道路违背人的本性,终于返归圣学。王阳明精神发展的历程相当曲折,但每一阶段都对他后来的成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阳明讲“心外无理”,教人不要去外面的事物上寻求天理,其实他本人是有非常丰富的积累和历练的。他那良知是百死千难中历练得来,非等闲可至。


阳明虽然早慧,但直到二十八岁才举进士第。三十五岁时,因为反对当时把握朝政的宦官刘瑾,受廷杖四十,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在赴贵州龙场驿途中也经历了很多的险难。在龙场驿“居夷处困”,彻悟格物致知之旨,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至此,阳明有了自己真正成熟的思想。正德十四年(1519),阳明四十八岁。宁王朱宸濠经过多年准备起兵叛乱,很快占领了九江,兵锋直指南京。这可以说是明中叶的一场大危机。阳明在江西赴任的途中,纠合义军,三战而生擒朱宸濠。平定宁王之乱使得王阳明在当时的影响急剧提升。阳明学后来的影响,与阳明事业上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阳明的地位和影响力对同辈学者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举个例子,阳明晚年倡导良知说,他的朋友黄绾感叹说:“简易直截,圣学无疑。”[3]从此退居弟子之位。我们虽然不能说阳明思想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他在事功方面的成就,但其影响力的形成与此不无关联。


阳明最后六七年的时光基本是在绍兴度过的。当时他已名满天下。四方“裹粮而来”者不计其数,他家附近凡能住人的地方全都住满了,且“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4],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越到晚年,阳明的思想表达就越易简,而越是易简传播得就越广泛,影响就越大。嘉靖六年,思州、田州发生了少数民族的暴动,朝廷起用阳明前去平叛。阳明启行赴思州、田州的前夜,正赶上中秋。与诸生会聚,即兴赋诗,诗曰:


处处中秋此月明,


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


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犹疑朱仲晦,


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


点也虽狂得我情。


王阳明很快就平定了思州、田州的叛乱。在返回的途中,卒于南安。关于阳明临终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是未留一言,平静离去;一种则是弟子哭问遗言,阳明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5]


[1]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01页。


[2]《王阳明全集》,第1222页。


[3]黄宗羲:《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三》,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80页。


[4]《王阳明全集》,第118页。


[5]同上书,第1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