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偈颂,比如《金刚经》结尾的那个偈子,我们大家都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种偈子,用一种像诗歌形态的文字来表达思想,这事跟什么有关系呢?我觉得跟邵雍这类北宋道学家的诗有点关系,因为北宋道学家是用诗来讲思想的,两宋道学家很多人是用自己的诗来讲思想的,这个也许跟佛教有点关系。当时陈师道就讲过,韩愈的文章是“以文为诗”的,也就是说表面上写的是散文,但实际本质上仍然是诗。所以在散文当中就含蕴了诗的特征。它表面上是散文,不押韵,但从文章的节奏和韵律上讲,却是有诗歌性在其中的,有它的语言节奏,有它的音乐性。诗歌一定要有音乐性,而韩愈的散文就有音乐性。这个讲法对不对呢?我觉得也对。你比如,韩愈有很多文章写得确实挺有节奏的,比如《原道》的结尾讲,该怎么对待佛教呢?九个字,“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15]我一直觉得这是汉语最优美的部分之一啊,非常有意思。你比如讲中国的历代经典,“火于秦”的“火”字也是用得非常好的。你仔细读韩愈的这个文章,表面看是散文,但里面自然有其韵律,不用押韵而有诗歌的形态,所以陈寅恪先生认为这是汉语的大突破。但是这种讲法我认为不是特别好,实际上苏东坡讲的“文起八代之衰”讲得好。它针对的是什么?它针对的不是佛教,而是六朝隋唐那种艳靡的文风,你要想了解这种艳靡的文风,就去看魏晋时期那种铺陈性文章。它那文字真叫优美,优美得大篇文章中好些字都不认识,都是用的那种极为生僻又准确的字。但一篇文章铺陈下来却并没有传达什么了不起的意思。这种文风到了初唐的时候,即使像初唐四杰,像王勃的《滕王阁序》,仍然是那样,没讲什么道理。漂亮是真漂亮,基本上每一句都是对仗,极为工整。但是这种对仗,能传达出什么有效的思想呢?通过这一点,你就知道过分艳靡的文风对于思想的表达是一个多么大的限制。所以古文运动的目标,就是要找到一种适合传达思想的文体和文风,就是要打破六朝隋唐的艳靡文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话说得挺漂亮的,但这么漂亮的话其实说来说去没说出啥来,这要让唐宋时期的古文家来写,一两句话就说完了。你让韩愈、苏东坡来,一两句话就说明白了,而你说这么多干吗呢?
其实我们今天也是这样,当代文学批评家李陀提出过一个概念,我特别喜欢,叫“叙事速度”。任何文章都必须讲求自己的叙事速度。你看看韩愈的叙事速度,哪儿有废话?《论语》也是,《论语》是非常讲究叙事速度的,《孟子》也是一样,没有那么多废话,你读唐宋古文大家的文章,都是这个特点,可长可短。有话说话,没话沉默,从不无病呻吟。你看,韩愈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加起来才多少个字?长则多说,短则少说。再比如《杂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那一段,就那么一段把道理讲明白就完了,总体上都是这个特点。讲求叙事速度,特别重要。而且那种朴实的文风,这种文风的突破,非常不得了。
韩愈贡献的第五个方面,表彰《大学》。《大学》这部经典是《礼记》当中的一篇,在唐以后的思想史上非常重要。但是原本从汉代到唐代非常长的历史阶段里,《大学》这篇文章都没有那么重要,这篇文章仅仅是《小戴礼记》中普通的一篇而已,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很早就对《大学》有所关注的是汉代的扬雄,他在《法言》里面对《大学》是有所关注的,但没有产生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大学》这篇文章是经由韩愈的表彰才真正在中国思想史上大放异彩的。经过韩愈的表彰,到了北宋,这篇文章就开始成为儒家最核心的经典之一。
韩愈贡献的第六个方面,是奖掖后学。韩愈在那个时代倡导师道,韩愈的文章中,特别著名的,除了“五原”就是大家熟悉的《师说》。《师说》这篇文章在那个时代出现,实际上恰恰从反面说明师道的衰颓,而师道的衰颓其实跟儒家的衰颓基本上同义,因为儒家是特别重师道的。为什么?你去读《礼记•学记》篇,其中举了一连串例子,其中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师,无当于五服”,在五伦的关系里,师没有一个具体的位置,但是“五服弗得不亲”,如果没有师道,五伦之间的关系就混乱,所以师道是基础。儒家一直重教化,这是我多年讲儒家、道家根本分别的时候一直强调的一点。儒家所有的理论都以教化为核心,道家本质上是不重教化的,因为道家强调自然,而什么叫自然?自然,简单一句话,就是成为你自己。简单地说,自然就是自己而然,用今天俗得不能再俗的一句话,就是成为你自己。很多人不理解自然是什么意思,以为大自然就叫自然,其实在道家的传统里,自己而然名之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说道对万物的作用方式都是使万物成为它自己。上学期讲王弼,是不是讲到“道法自然”这句话?王弼怎么解这句话?“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这是对“道法自然”这句话最精彩的理解。回到这个地方来,以前我上课一般要讲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你们可以到网上去找我的一篇写嵇康的文章,就是专门讲他的“声无哀乐论”,最后落实的结论就是在这上面。“声无哀乐论”其实根本不是美学著作,也不是跟艺术有关的东西,而是政治思想。“声无哀乐论”最根本的地方在讲什么?在讲艺术到底有没有教化功能的问题。这里我们讲韩愈贡献的第六个方面,奖掖后学。陈寅恪先生认为,奖掖后学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学说流传,这个好像有点太功利了,其实奖掖后学反过来讲就是确立师道。下堂课我们讲到“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的时候,我们还会再谈这个问题,确立师道。
现在很多人都特别羡慕民国范儿,民国的确有一些著名的人物,像蔡元培先生。蔡先生给学生写信,开头一般会写某某兄,然后落款是“弟元培”。这当然很好,但这个我做不到,也没想做。我的学生如果毕业了我一般也是比较客气的,我有的时候没准也会称“兄”,但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的。为什么呢?我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跟蔡先生的时代不一样。蔡先生那个时代是师道太严,所以他来倡导一种平等之风,这挺好的。而我们这个时代恰好相反,是师道太弱,所以正是尊严师道之时。在我看来,奖掖后学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思想得以流传,而是要确立起真正的师道来。
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三个方面的主题——韩愈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