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是五行的产生。“阳动阴静而生水、火”,水和火生出来了。从图上看,由阳动而生水,由阴静而生火,亦即《通书》所谓“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水、火之后又生木、金。五行生的次序是先生水火,水火是万物根本,基本上那个时代所有的学者都这么讲。水、火是万物根本,接着生木、金,然后土在中央,这是生的顺序。但是在运行的顺序上,五行的运行顺序不是这样的。因为《太极图说》后面有一句话,“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水、火、木、金、土这样的顺序不能对应春、夏、秋、冬。水对应的是冬天,火对应的是夏天,四季的顺序不可能是冬、夏、春、秋,所以五行的生成之序与运行之序是不同的,运行的顺序一定是木、火、金、水,土贯穿在中间,所谓土旺四季。仁、礼、义、智也依这样的顺序展开。跟五行中的土一样,信也贯穿在仁、礼、义、智当中。在《太极图》中,五行这一层最下面还有一小圈,这小圈代表的还是太极。这也就是说二气凝聚为五行以后,太极仍在五行之中。
通过这样一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太极绝不可能是未分化的元气,因为未分化的元气一旦分化为二气五行以后,就不再能贯穿和体现在二气五行当中了。元气和二气五行是不同的形态,分属不同的阶段,两者不能相互涵摄。因此在这个图式里,太极不是元气,不能从质料的角度来理解周敦颐的太极。
至此,整个图式的第一部分已经清楚了,从无形的至真存在,到这一至真存在体现为动静的综合体。在这个动静的综合体中动静是互为条件的,有了动静就有了阴阳,有了阴阳就有了刚柔,动静、阴阳、刚柔的复杂变化就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质料,五行就出来了。五行从义理上讲对应仁、义、礼、智、信五常,从时间的角度上讲,“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时间的观念才真正展开,时间是以此为根本的,四时是以此为根本的,是以五行的循环运转作为基础的。这个过程在《通书》里面又以“诚”这个概念来加以阐发。周敦颐把整个世界的变化分成了两个部分,又把“诚”跟“元亨利贞”四德连在一块,他说:“元亨,诚之通也”,“利贞,诚之复也”。[14]诚之通与诚之复,这就构成了宇宙运化的两个阶段。“元亨,诚之通”,诚之通是创生的过程;“利贞,诚之复”,诚之复是完成的过程,生和成被明确地划分为两个阶段。
讲到这个地方,周敦颐的宇宙论图式就非常清楚了:首先是一个至真的、生生不已的存在,至真的无形的存在。这种至真的无形存在又必然体现为阴阳的综合体,动静的综合体。阴阳动静的综合体最终经过复杂的凝合变化就展现出了五行,而在阴阳对立的综合体当中是有太极的,在五行当中又各具太极,并不是说太极变为阴阳之后太极就消失了,阴阳变成了五行之后阴阳就消失了。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讲,“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15]五行说穿了不过就是阴阳的某种表现,阴阳说穿了不过就是太极的某种表现而已,太极根本上讲是无极的,也就是无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