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部分我们要讲他的“天理”。虽然程颢的思想资料里面没有明确的材料把道跟天理等同,但是程颐在解释程颢思想的时候,明确地讲过,在程颢的思想里天理就是道,道就是天理。
天理到底是什么呢?“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他元无少欠,百理具备。”[30]第一点,天理是普遍的,凡天理一定适用于所有人和万物。第二点,天理是有客观性的。程颢讲,“这一个道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会因为尧存在天理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出现天理就灭亡了,所以这个天理上面“元无少欠,百理具备”,原来就没有任何欠缺的地方,所有的地方都是完备的。程颢还说:“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至如言‘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此都只是天理自然当如此。人几时与?与则便是私意。有善有恶。善则理当喜,如五服自有一个次第以章显之。恶则理当恶,彼自绝于理,故五刑五用,曷尝容心喜怒于其间哉?……只有一个义理,义之与比。”[31]“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天理是客观的,我们的“小我”怎么会参与其中?天理的客观性又体现为没有人的主观意识、主观的好恶掺杂于其中。“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对于有罪过的人要惩罚,为什么要惩罚?对于有品德的人我们要表彰他,为什么要去表彰?之所以要表彰他是“天理自然当如此”,所以天理又有它的自然性,非人为的,自然而然的,顺着自然而然去做就是你应该去做的,所以天理已经包含了“应然”在里面。所以,虽然程颢没有做过多的分疏,但这里面已经有几层含义出来了:客观性,普遍性,自然而然没有人为的东西参与其中,是人应当去做的,自然而然如此。所以对于善的,你理应表彰他,“善则理当喜”“恶则理当恶”。遇到善的好的,我们理当欣喜、高兴,所以去表彰他;遇到恶的东西,我们自然而然应该去厌恶它。所以有的时候用赏,有的时候用刑,这些东西都没有个人的好恶、个人的情绪、个人的喜怒掺杂于其中。这种应当的做法也符合天理。
在这个地方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天理的某些具体内容。程颢特别喜欢玩味物理,比如某天在河边走,忽然看到石头上起了潮气了,他说这就是阴阳消长之道。他讲“物理最好玩”,[32]事物之理最值得去玩味。他的思想里已经有这样的观念:天理出自对客观物理的考察。他对客观物理的考察范围是非常广的,比如他讲,人的名字里是包含了一些信息的,邵雍看一个房子,能猜出什么时候建的,什么时候会倒,这也有道理。经典里面非常多神神鬼鬼的东西,他讲这里面都有其道理。用《周易》占卜能灵验,这也有一种客观道理在里面。理包含了人类社会的当然准则,也包含了客观的物理。程颢是把这些理都一般地当作天理来讲的,都放到了天理这个概念之下,他没有做细节的区分,但是细节的区分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程颢曾有这样一段话,有点儿令人费解:“事有善有恶,皆天理也。天理中物,须有美恶,盖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但当察之,不可自入于恶,流于一物。”[33]在这里,他强调善和恶其实都符合天理。事有善有恶,但无论善恶都是天理。而程颐则强调天理都是善的。他为什么讲“事有善有恶,皆天理也”?这在理解他的人性论的时候非常重要。“天理中物,须有美恶”,自然有美好有不美好的东西。用孟子话的说,即“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所以他讲天地如两扇磨,磨盘中间滚来滚去自然就碾出很多东西来,而且碾出来的东西当然是不一致的。天地如两个磨盘,生出来的东西自然是参差不齐的。[34]你不能说美的东西符合天理,丑的东西不符合天理,你也不能说善的东西符合天理,恶的东西不符合天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恶也符合天理,那岂不是恶也是应该的?他说,“盖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但是必须自己来省察,不要因此就真的流为一物了。人跟物的区别在于,一般的物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由于它不能自反,所以它不能改变,本性如何就是如何,就好像水一样,长江就是长江,黄河就是黄河,流水不会去分别清与不清。人就不是这样,人有自反的能力。如果人不能察自己之美恶,就流为一物了。流为一物对人来说就是恶。《论语》讲“君子不器”,就是人不能被环境限制。物是低于环境的,人是高于环境的。为环境所拘蔽就是流为一物,这就是恶。
[1] 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14—415页。
[2] “初明道先生尝谓先生曰:‘异日能使人尊严师道者,吾弟也。若接引后学,随人材而成就之,则予不得让焉。’”《伊川先生年谱》,见《二程集》,2004年,第346页。
[3]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伊川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44页。
[4] 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426页。
[5] 祁宽:《通书后跋》,见《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9页。
[6] “河间刘立之曰:‘先生幼有奇质,明慧惊人,年数岁,即有成人之度。尝赋《酌贪泉》,诗曰: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门人朋友叙述》,见《二程集》,2004年,第328页。
[7] 程颢:《秋日偶成二首》,见《二程集》,2004年,第482页。
[8] “禅学者总是强生事”,见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1页。
[9] 朱熹:《观书有感》,见《朱子全书》(第二十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10] “惟当自明吾理,吾理自立,则彼不必与争。”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38页。
[11] 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23页。
[12] 参见陈善:《扪虱新话》,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第23页。
[13] 参见《朱子语类》卷第五十二《孟子》,1986年,第1271页。
[14] 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25页。
[15] 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425页。
[16] “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可怪二千年来,无一人觉此,是被他恐动也。”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3页。
[17] 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3页。
[18] 同上书,第34页。
[19] 《朱子语类》卷第六十二《中庸》,1986年,第1481页。
[20] 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3页。
[21] 同上书,第138页。
[22] 同上书,第141页。
[23] 同上书,第587页。
[24] 同上书,第138页。
[25] 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73页。
[26] 同上书,第424页。
[27] 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4页。
[28] 同上书,第127页。
[29] 同上书,第119页。
[30] 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31页。
[31] 同上书,第30页。
[32] 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39页。
[33] 同上书,第17页。
[34] “天地之化,既是二物,必动已不齐。譬之两扇磨行,便其齿齐,不得齿齐。既动则物之出者,何可得齐?转则齿更不复得齐。从此参差万变,巧历不能穷也。”参见程颢、程颐:《二程集》,2004年,第31页。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