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觉言仁”是程子思想的一大发明。
按照陈来老师讲,程子讲仁,有几个方面。第一,以一体言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第二,以生意言仁,用生生不已之意来言仁。程子、朱子都有“谷种”言仁这样的说法。第三,以觉言仁。以觉言仁是核心。以生意言仁和以觉言仁是同一个思想的不同侧面。[10]如果用“觉”的道理体会孔子的仁,并联系《论语》中所有言仁的段落,就会发现,道理可以完全贯通。这周我在云南大学做了一个题为“孔子的精神家园”的演讲,最后我就讲到:由礼的精神和乐的精神的恰当结合而来的“处境中的醒觉”就是仁。这样一种“处境中的醒觉”既是幸福的基础,又是爱的基础。为什么仁者能幸福?因为在真实处境中的醒觉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实感受自己的存在,一个人能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存在是幸福的前提,所以仁者能幸福。如《论语•里仁》篇第二条所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为什么仁者能爱?因为在真实处境中的醒觉基础上我们才能真实地感受到他人的存在,能真实地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才能知道如何去呵护和照料他人,所以仁者能爱。我这个讲法,完全是从程子以觉言仁的脉络中来的。
程子有几大贡献。“生之谓性”回归易简,回归朴素,不是试图在现象背后看到所谓的“真实”,现象本身就是真实,所有的现象都是“诚”的体现,都是实有,都继承了天地生生之道。另外一大发明就是“以觉言仁”。还有一大发明,就是拈出了一个“敬”字。“敬”这个字的重新拈出,为儒学在修身的方法论上找到了真正的精神核心。之前儒者的言论中,没有哪个像程子这样清晰地强调“敬”。这就是程颐那么表彰程颢的历史地位,文彦博题其墓表为“明道先生”的原因所在。我们前面说过,这本是私底下几个朋友给他的谥号,居然大家都认可。
程颢“以觉言仁”,说:“医书言手足痿痺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11]手足痿痹,半身不遂,高位截瘫,本来属于身体的一部分现在变得毫无知觉,这个就叫做“不仁”。这个讲法非常早,在《黄帝内经》里就出现了。他说“医书言手足痿痺为不仁”,这个话说得真好。接着才有后面的道理,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说,“以觉言仁”是“以一体言仁”的基础。为什么人能感受到和天地万物为一体,因为你能真正地觉知天地万物的存在。这才是真正的仁,无所不包。程子又讲:“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譬最近。”[12]“知觉”是知觉什么呢?义理。所以这里讲的还不仅仅是和万物之间的通感的关系,不仅仅是说他者受到伤害时的恻隐之心,这里还涉及到知觉、体认义理的问题。这个知觉、体认义理的问题,又和刚才讲的不去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相关联,万物从道理上讲,本身就是实有。
程子有一段话,我们一般称之为《识仁篇》:“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13]学者一定要体认到“仁”。人和万物之间都有感通关系,“浑然与物同体”,再往下发展下去就难免流为“兼爱”。所以他接着说:“义、礼、智、信皆仁也”,这又是一个伟大发明。仁、义、礼、智不是分开的,义、礼、智、信都是仁的不同表现,是“仁”这样一个更高的原则和道理的具体化。我们后面会看到,到朱子那里,“仁包四德”的观念是多么重要。仁义礼智看起来是四段,但是举一个“仁”字,义、礼、智就都包含在里面了。不能说生是仁,杀就是不仁;不能说爱是仁,恨就是不仁。世间万物,有春就有秋,有生就有杀,杀在这个意义上构成了生的环节。我不在这个地方发明程颢的生死观,我们讲到张载的虚气关系的时候再谈,因为结合着张载的虚气关系我们能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个体的消亡是生生不已的环节。然而,在程颢这里,他总害怕把话说得太过分离、太过分析了,他总是要说得那么圆融。他又说:“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这里包含了修养功夫,明白这个仁的道理后,用诚敬存之就可以,不须要提防检省,也不须要穷思探索、冥思苦想,这里就过于圆融,过于高明了。可能这是我的问题吧,我看了太多的“神话”,看了太多的“神”,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神”一样的大师,个个都有“天地境界”。我特别讨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既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程颢有的时候就有点太过圆融了。太过圆融就缺乏分析性,就缺乏思想的张力。程颢的思想有点儿为上根人立言的倾向,他说的话,只有资质最高的人才能正确理解。而事实上,立言应该要为中下根人立言,真正的上根人,一点就透,要立言干吗?这样过分圆融非常危险,这种危险到了陆九渊与王阳明就越来越明显,尤其到王门后学,就到了可怕的地步。
总之,程子“以觉言仁”非常重要,仁这样一个价值在这里变得非常具体。孔子言仁,每一处都不一样,如何才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大家要体会这个“觉”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是“知觉”,知觉万物之痛痒;一是知觉、体认义理,这点特别重要。